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瑞士"另一面"--《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2010-06-04 10:57:39)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瑞士小说译丛

游泳回家

耳朵没有眼睑

假期伴侣

文化

分类: 相关新闻

了解瑞士"另一面" 上海译文推《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转自2010年05月19日 人民网 

了解瑞士"另一面"--《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瑞士文坛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胡戈·罗彻尔的《假期伴侣》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瑞士当代小说译丛》首批四部,包括瑞士文坛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胡戈·罗彻尔的《假期伴侣》、彼得·施塔姆的《阿格尼丝/如此一天》、莫尼卡·斯维特的《耳朵没有眼睑》、瑞士当代知名作家罗尔夫·拉佩特的《游泳回家》。

    据悉,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有计划地向中国读者集中介绍十位瑞士现当代作家作品,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介绍瑞士当代有影响的书籍。

 

    全世界都知道,瑞士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瑞士人很有钱。可是,70%的瑞士人却是租房子住,大部分瑞士人都梦想拥有自己的住宅:你相信吗?

    什么是瑞士人?与瑞士人共同生活将意味着什么?

    看完胡戈·罗彻尔的《假期伴侣》这部小说集,你可能会真正了解到瑞士的“小器”,“大气”对于瑞士来说似乎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词汇。

    胡戈·罗彻尔是继弗里施和迪伦马特之后瑞士文坛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富裕国家鲜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和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

    罗切尔精湛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讽刺艺术,奠定了他在当代世界文坛上不朽的地位。他的作品目前已有16种语言的版本。

    1、《假期伴侣》:瑞士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

    《假期伴侣》由13则短篇小说组成。

    《洗衣房的钥匙》,在独具匠心的故事情节中,一把洗衣房的钥匙不单单只是一件开门的工具,更是一种行使“房主”权力的标志;作者用一把普通的洗衣房钥匙打开了瑞士人保守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第三十八号工蚁》、《苍蝇和汤》、《金鱼、猫、狗、青蛙和鹳》选自短篇小说集《苍蝇和汤,以及33 个情景中的其他33种动物》,小说对动物体态、技能和生存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惟妙惟肖的描写,细腻感人的情怀,别具一格的构思,无不令人动容。每个动物的故事都是一则深刻的现实寓言,隐含着强大的道德助推力。

    《枕头鹅——叔叔讲给小侄女的晚安故事》选自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有免疫力的人》,小说以无暇的想象素描了一幅凄凉唯美的画面:一只被人类拔光了毛的丑鹅,被神奇般地赋予了想像的翅膀,于是它便再次振翅高飞,翱翔天空,将爱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令读者感受到凄凉的悲怆和温暖的震撼。选自该小说集的代表作还有《重重幕帘》、《母亲的长柄勺》、《离开这里,沿着亚马逊河顺流而上》。

    《驼背》、《上校》、《假期伴侣》均选自小说集《驼背》,讲述了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忍辱负重的“侏儒”、浑浑噩噩的醉鬼“上校”、情不投意不合的“假期伴侣”等,为深陷认同危机的后现代社会绘制了一幅萎靡蹉跎的人物画卷。同样选自该小说集的《楼管的谋杀计划》是一部出色的谋杀欲念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的楼管员处心积虑、一心想干掉邻居房客施奈贝利、却最终反遭暗算的一则极具讽刺意味的凶杀故事。

    《清朝官员的眼睛》节选自同名长篇小说,小说虚拟了一位清朝官员与欧洲人帕斯特之间跨时代、跨地域的对话,文化间的交融与差异不禁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瑞士作家胡戈·罗切尔(Hugo Loetscher, 1929-2009),生于苏黎世一个机械师之家,曾在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文学,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早年在报社和杂志社担任文学评论员和文学编辑。1969年起成为自由职业作家。1986-1989 年,罗切尔担任瑞士作家协会主席,并任职达姆施塔特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研究院。罗切尔著有长篇小说《污水》、《编花圈的女工》、《挪亚》等;短篇小说集《洗衣房的钥匙》,《有免疫力的人》、《苍蝇和汤》、《驼背》等;文艺短评集《阅读而非攀登》;诗集《曾有这样一个世界》。罗切尔以精湛的文学创作荣获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尔奖(1966)、苏黎世市颁发的文学奖(1972)、席勒奖(1985),瑞士席勒基金会颁发的伟大席勒奖(1992)等。

 

    译者简介:张帆,德语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次荣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文化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外交部奖学金,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弗莱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研读和访学。现主要从事德语当代文学研究,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晨光科研项目各一项;已出版德语专著1部,译著2部,教材2部;在国内外专业文学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译文10余篇。

 

    2、瑞士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彼得·施塔姆的《阿格尼丝/如此一天》

了解瑞士"另一面"--《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阿格尼丝》,讲述一位客居美国芝加哥的瑞士专业书籍作家与一位物理学博士——美国女孩阿哥尼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如此一天》,如果愿望极为强大,那么下一天一定要有所不同。故事围绕客居巴黎的瑞士籍德语教师安德利亚斯与几位法国女人之间展开。作者再次娴熟地描写了爱的无力以及对伟大感情炽热的渴望。

    《阿格尼丝》系彼得·施塔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一位旅居美国的瑞士豪华列车图书作者在芝加哥公共图书馆阅览大厅与一位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美国女孩阿格尼丝所发生的爱情故事。阿格尼丝因为抽烟,找火,“我”借此机会终于与她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开始由海阔天空的神聊,到后来的约会,沿着密歇根湖散步,去芝加哥附近的原始森林郊游,最后因为情投意合自然而然住在了一起。有一天阿格尼丝要求“我”为她写作,我的创作欲望马上被这种甜美的爱情所激发,便开始把阿格尼丝身上发生的故事键入电脑。当这个游戏开始之际,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也变得愈来愈模糊了。后来阿格尼丝不慎怀孕,我却因为自私,以及早年所谓的痛苦经历,不愿意做未来孩子的父亲。阿格尼丝因此出走,虽然几经波折又回到“我”的身边,但执意想生下孩子的阿格尼丝却因为“流产”永远失去了这个孩子。之后两人的关系似乎又恢复了正常,但实际上阿格尼丝因为这一变故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她虽然爱着“我”,甚至支持“我”去参加一位女友路易丝新年家庭的聚会。“我”因为不甚酒力,与路易丝偷欢,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回家,又再次失去了阿格尼丝……。

    作者以非常洗练的语言,独具一格的构思,使现实与虚幻随着主人公“我”的“小说创作”交替变换,让主人公自私的灵魂不断接受着严酷现实的拷问。彼得·施塔姆因为这部受到评论界高度赞赏的长篇小说获得劳利泽文学奖,德国《时代》周报誉之为“一位年轻瑞士人近期写出的最美的故事之一”,《焦点》周刊则发出“瑞士文学应当向这种崭新的,独特的声音祝贺”。,其作品目前被译成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荷兰语、保加利亚语、格鲁吉亚语等文字出版。

 

    作家简介:瑞士当代著名德语作家彼得·施塔姆 ( Peter Stamm),1963年出生在瑞士图尔高州的魏因费尔登,现居瑞士的温特图尔。他早年曾学过商业,后进大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在纽约、巴黎、柏林、伦敦等地居留多年。1990年起,施塔姆成为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为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每日导报》、瑞士电台及德国的不来梅电台等媒体撰写评论、广播剧、舞台剧本、儿童文学作品。

    1998年瑞士阿谢出版社出版了施塔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格尼丝》,该书很快成为畅销书,并于1999年获得奥地利萨尔茨堡劳利泽文学奖,奠定了他在德语文学界的地位。 2001年施塔姆出版了描写一位28岁挪威海关女职员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恍惚的风景》,2006年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如此一天》同样获得很大成功,被先后译成五种文字出版。施塔姆还是一位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描写瑞士人在世界各地的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奇特的构思,勾勒了全球化对当代瑞士人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薄冰》(1999),《弃园》(2003),《我们飞》(2008)等。

    彼得·施塔姆作为瑞士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获得了一系列德语文学奖,如劳利泽文学奖、莱茵高文学奖、瑞士席勒基金会奖、卡尔·海因利希·恩斯特艺术奖。他的作品语言简练生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深受德语读者喜爱,先后被译成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荷兰语、保加利亚语、格鲁吉亚语等文字出版。

   2007 年施塔姆访问北京,参加北京图书博览会,并与中国作家毕飞宇在新浪网上进行了文学对话。2006年《世界文学》杂志专门编辑了“施塔姆专辑”,刊发施塔姆的几部短篇代表作。200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红桃J-德语新小说选》收录了他的短篇小说《火墙》。

 

    译者简介:陈巍,副译审,任教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迄今共出版了11部译著,包括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奥地利作家西默尔,瑞士作家瓦尔特?福格特等人的作品。

 

    3、莫尼卡·斯维特的《耳朵没有眼睑》

了解瑞士"另一面"--《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莫妮卡·施维特(1972-  )的小说《耳朵没有眼睑》是近年来瑞士德语文学中颇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小说较为明确地呼应了欧洲当代文学中大多数中青年作家关注和反思个人经验,关注集体记忆、文化感知,关注日常话语以及个人命运的基本特征。施维特以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叙述手法,倾诉了少女成熟过程中的个人情感困惑;她的这部作品是现代欧洲青年寻找生活意义的成长小说,表现了瑞士当代德语文学强烈的非政治话语化倾向;在叙述手法上,小说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所有的叙述元素,其中包括人物、情节、结构、视角、意象、隐喻、符号等,似乎都承担着一个共同的元叙事任务,那就是为了演绎和阐明叙述本身。此外,小说还在叙述视角、面谱变换以及与叙述时间、叙述场域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简介:莫尼卡·斯维特1974年生于瑞士苏黎世,现为德国汉堡大剧院女演员、女作家。斯维特1997年毕业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艺术大学后曾在苏黎世话剧院、法兰克福话剧院及奥地利格拉茨话剧院担任演员。 2005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假如在鳄鱼边上飘雪》,2006年获得罗伯特·瓦尔泽文学奖,2008年她的剧作《仙后座》在汉堡大剧院首演,同年发表长篇小说《耳朵没有眼睑》。

 

    译者简介:范捷平,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中国外文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瑞士罗伯特?瓦尔泽协会会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期从事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研究,获得成果《罗伯特?瓦尔泽小说中的主体话语批评》、《文学与世界的碰撞》等,主编《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等,译著《散步》收入瑞士罗伯特?瓦尔泽档案馆,并获得瑞士文化基金会奖金。

 

    4、瑞士当代知名作家罗尔夫·拉佩特的《游泳回家》

    威尔伯一出世,爱尔兰籍的母亲便永远离开了他,瑞典籍父亲也不知去向,第一个家竟是医院的婴儿保育箱。外祖父把他接回爱尔兰后,他才体验到一丝家的温暖;而最要好的朋友康诺去了教养院,外婆奥拉死于一起车祸,威尔伯认定:自己始终是个孤独的失意者。但迷人的女孩爱妹教会了他截然不同的东西。经历了大半生,他才真正长大成熟,明白不可轻易放弃幸福……读者跟随主人公从美洲出发,经过爱尔兰到瑞典,再到美国纽约,沿着他失踪爸爸的足迹,看到了他的迷失,彷徨和成长。

    瑞士当代知名作家罗尔夫·拉佩特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对世界充满疑虑的少年肖像,并因该小说获得第一届“瑞士图书奖”,获2008年度“德国图书奖”提名。

 

    作者简介:罗尔夫·拉佩特,1958年出生在苏黎世,现居爱尔兰的利斯托威尔。1982年出版了处女作《接下来的日子》。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完美诗人的天空》(1994)、《走失者的歌唱》(1995年)等。1996年至2004年间,他主要工作是撰写剧本,此外还参与瑞士电视剧的编剧。长篇小说《游泳回家》2008年由德国慕尼黑著名的汉萨出版社出版,同年获得第一届“瑞士图书奖”,并获得“德国图书奖”提名。
 
    译者简介:陈巍,副译审,任教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迄今共出版了11部译著,包括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奥地利作家西默尔,瑞士作家瓦尔特· 福格特等人的作品。

了解瑞士"另一面"--《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