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偏寻烦恼?--《烦恼力》

(2010-05-19 14:16:45)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烦恼力

姜尚中

第一财经日报

成刚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为何偏寻烦恼?

转自 2010/05/07  第一财经日报  文:成刚

为何偏寻烦恼?--《烦恼力》
  烦恼投入高而产值为负。“理性人”避之唯恐不及,更不会主动迎上前去。当他人遇到麻烦,先忙不迭地测好安全距离,然后温雅观望,防备不留神把自己给搭进去。“理性人”看电视,一是消遣;二是现在的节目都是编造和再现别人的烦恼,他们畏惧烦恼,却对别人的烦恼兴趣盎然,似乎这样就可以减小烦恼上身的可能。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当牲畜患病或暴毙,主人会伤心一段日子,内心却格外庆幸,不说话的动物帮主人“挡灾”了。

  烦恼是常态,挡都挡不住。“理性人”通常会惊恐地发现,烦恼并没有因他远远地躲着便不来找他,反倒铺天盖地。这时,他们更加确信当初的判断,要做的就是把安全距离从80米延长到100米、120米、150米……当退无可退、烦恼还是照样对他精准定位时,便束手无策了,最终无奈地皈依一个破旧的观点,人生本就是一个大烦恼。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任由烦恼嘲弄。

  假如有人告诉他们,烦恼并非一无是处,还有积极作用,并且烦恼多好处多。“理性人”会暂时从“一地鸡毛”中解脱出来,倒不是认同这观点,只是当作笑话来开心。现在,我手头就有这么一本让人嗤嗤发笑的书,《烦恼力》,韩国裔的日本作者姜尚中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根筋,他非得说清一个道理,烦恼是力量。当初我看到这个书名也忍俊不禁,加班、房贷、塞车、偏头疼、客户的窝囊气……如果这些也算是一种力量,那么,请把这力量赐予更需要它的人吧。

  “理性人”敌视青春。目前,青春类小说电影等泛滥成灾,要培养良好品位就得划清界限。另外,青春不值得浪费时间,妨碍自我经济价值的兑现,同时等同于无数的不堪:被大孩子欺负、被女生取笑、被老师奚落、被家长管制……人在青春期就像圆木桥上晃悠悠的孩子,当时或许懵懂,过后必惊出一身冷汗,青春自有其残酷的一面。但,青春还意味着别的,无所事事的权利,自寻烦恼的权利,犯错的权利。大不了,再揿下REPLAY。

  姜尚中甚至还鼓动孩子们翘课。只有在外围,才能看见人们行为中的不合理与滑稽;只有游荡后,才会追问意义何在?抑或发现还是循规蹈矩更好?这固然不会瞬间厘清价值观,却也初尝了省察的滋味,刻下了一些痕迹,比那种不知不觉就度过了青春的人要好。波德莱尔对“浪荡子”不也推崇备至?这里,我为姜尚中捏一把汗,那些为人父母的“理性人”饶得了他?

  在学校里有着一张像样的成绩单,进入社会后,“理性人”基本上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任劳任怨,深得上司赏识,自诩为中坚力量。为什么要工作?他们无暇多想。工作就是了,管那么多!金融危机还没结束,小心丢饭碗!他们把这问题丢给失业者或心不在焉者代劳思索。按姜尚中的说法,工作无关理想,多数人的职业都跟理想八竿子打不着,“工作只是问候别人和被别人问候”,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工作是最好的方式。对“理性人”,这答案过于抽象,完全没有实用价值。他们阅读这本书,多半是因它被出版社归类为“心理励志”图书。励志,一直为“理性人”津津乐道。

  在我看来,与其说《烦恼力》励志,毋宁说它诱人“丧志”。书里引用了托尔斯泰《人生论》中的一则小故事:一个人在水磨房专门负责磨制面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磨粉不辍。一天,他对水车的机械装置产生了兴趣,并认识到是河水的力量推动水车转动的。于是,他又对河流产生了兴趣。这么一来,当然懈怠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磨面粉。故事不长,却颇有“煽动性”。如今的企业,早将管理的工具由大棒换成了棒棒糖,他们不断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培养兴趣。经理们若看到这故事,肯定要吓一跳。

  实际上,他们只想要你心无旁骛地流水线作业,他们不需要你具备过人之处。这样,他们随时都可以炒你鱿鱼,且不必担心“用工荒”,转身就能找到另一个你来代替,惠而不贵。如此这般,“理性人”最大的烦恼就呼啸而至了。这时,他们或许会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烦恼并非无益。烦恼好比是脚掌上的鸡眼,让人不舒服,却不时提醒你脚有多重要,要你去善待它。

  在烦恼来袭时,如果迎头扑上、近身肉搏,或许会辛苦一些,但至少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这,就是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