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729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生活的倒塌--《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2010-04-22 11:15:32)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戴维·洛奇

大英博物馆

在倒塌

减肥

豆瓣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旧生活的倒塌

转自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60336/  文:减肥

旧生活的倒塌--《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我对于戴维-洛奇这名作家了解仅限于在书店中曾经看见过没有卖出去的《换位》、《小世界》、《好工作》,书的装帧虽然不错,可因为对于这位作家的不了解,我甚至从来没有翻看过。
   一直以来英语文学我所阅读的重点都是集中在美国文学上面,而英国文学看得比较多的仅有乔治-奥威尔一人而已。因此在拿到书后,为了能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寻找一些关于本书的简介。
   书腰封上的三句话首先让我吃了一惊——戴维·洛奇诙谐喜剧学院小说成名作;消解性欲同道德禁忌的荒诞文学戏仿;融乔伊斯和卡夫卡于一体的乖谬叙述。真不巧,学院派著作我非但全没读过甚至没有概念;对荒诞文学的了解还仅限于中学时课文上的《等待戈多》;至于乔伊斯和卡夫卡,前者我目前还处于仰望的状态,后者也仅仅看过一些短篇。
   不过虽说我没敢看过乔伊斯的作品,我还由内容简介上的“作者就将这一天发生的各种滑稽可笑之事逐一道来”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尤利西斯》,也算是利用自己文学常识的一点小发现吧。
   无论在书的简介中还是在作者的序言中都提到了作者在小说的创作时使用了“运用了大量文学戏仿和拼贴手法”,序言中作者本人还大致介绍了他在文中使用这些手法的位置。只可惜康拉德、伍尔夫、亨利-詹姆斯、劳伦斯这些作家的作品我几乎都没看过,而因为是翻译作品的原因,这些在语言层面上的阅读乐趣就更加被淡化了。
   本书的题材可以说与中国读者的生活即相去甚远——中华民族本身是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因此外国那些虔诚的宗教徒的行为我们并不是容易理解的。同时书中主角所信奉的天主教与宗教改革后的“路德宗”、“加尔文宗”、“新教”除了对于上帝的信仰(以及对耶稣的承认)相同以外,在戒律、教义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本书就是介绍了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为自己所遵循的教义,在节欲和生育问题上产生了苦恼。作为一个对天主教不了解,都又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带给我了很多阅读上的动力。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本即严肃又颇有趣味的小说。作者通过书中人物一天的生活探讨了与宗教有关的节育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但我想在欧洲的天主教世界一定是一个重要并且争论激烈的问题。
   我之前读过一本日本人写的小说,谈到了现代人的生活往往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而本书却通过书中主角亚当怀疑自己妻子是否怀孕这条心理上的线索,讲述了这种疑问给他在一天的生活中带来的变化。我想把他理解成生活虽然一成不变,但是在一些不可抗的元素介入之后,人们的生活反而会因为这些元素失去了原有的节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思索“大英博物馆”这个意象到底代表着什么,后来我在文末的后记中的得知了本书原先想命名为《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就多少感受到了一点它的含义。我想大英博物馆可能象征这作者平时的学术生活——他每天都带着资料去大英博物馆阅读,为自己的论文做准备,同时为自己的生计做准备。但是当有一天他这般的生活遇到突发问题时,他失去了节奏。他不再安于每天这样出入博物馆,他想投机,他想有奇遇,他还有了很多荒诞的想法,总之他不再满足于博物馆阅览室里呆滞的学术研究了。
   因此我想最初的《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这么名字似乎更好。但是由于版权的原因所使用的这个“次优”的选择就不是非常地妥帖——“倒塌”这个词让我想到了爱伦-坡的小说《厄舍的坍塌》,比之“魅力不再”四字虽然表达更隐晦了,但是却容易产生歧义、理解的指向性问题和略微的惊悚感觉。
   小说中关于文学戏仿和拼贴的地方我实在没怎么看出来,除了小说最后一段叙述者明显的转换,通过妻子芭芭拉内心的独白来结束全文是明显的与《尤利西斯》相同外(大段意识流表述、无标点),其他地方我就没再找到作者戏仿的痕迹了。看来我的阅读面还要在拓展。
   在这里我想再一点我自己的想法:即本书中虽然充满的戏仿的成分,甚至在很多创作的理念上接近《尤利西斯》,但总体结构上还是有自己的独创性的。比方说小说只设置的十个章节,我不清楚这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者对应于《十诫》也说不定,当我更愿意认为是作者并不愿意在书的结构上追求的太过厉害。
   虽然我没有看出这部小说在文学技巧上的那些妙处,但是仅仅从他叙述故事上以及很多小细节上都有非常多的巧思——我觉得一部作品如若频繁地转换写作笔法,往往会在表意上、故事的叙述上产生混乱,但这本书我明显能看出不少地方在叙述手法上、语言上有变化,但是却没有影响到我对故事的理解,算是非常成功的了。
   而小说主角亚当穿妻子的内裤出门,以及从电话亭“救出”一个美国胖子这点个细节看似是作者在行文中荒诞戏谑的表述,其实却是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伏笔。而书中人物的名字起得也颇具匠心:亚当-爱坡比,明显映射了亚当偷吃禁果,而这和本书要表述的天主教和性两点不谋而合。除此之外亚当、芭芭拉、克莱尔、多米尼克、爱德华这几个名字的首字母从A至E也能看出作者对细节的注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走上工作岗位而要考虑到谋生问题后,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没有追求。而如果某一天一个新的元素介入其中,它似乎要改变你的生活现状时,虽然会让人觉得惶恐不安,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换句话说,旧生活的倒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不是有句话叫:不破不立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