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中外 气韵相通--《外国文艺》2010年第一期

(2010-03-01 13:37:24)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新京报

外国文艺

2010年第一期

小艾

文化

分类: 相关新闻

古今中外 气韵相通
转自10.02.27 新京报 文:小艾

古今中外 <wbr>气韵相通--《外国文艺》2010年第一期

 春节假期,读了两本杂志,一本极新,一本极旧,一本好古,一本崇洋,不过很奇怪,两本不同的杂志里,传递出来的却是相通的文化气韵。

 好古的杂志,是《紫禁城》。这本出自故宫博物院的杂志,捧在手里就有一种不一样的书香,封面封底的郎世宁花鸟卷轴,一下子就把人唤入已经不可能回来的过往。翻开杂志,无论王世襄关于陈梦家的遗文,熊召政关于明代儒相杨士奇的怀想,还是来新夏关于溥仪出宫的掌故纪闻,在往事之中,我们似乎总可以瞥见一缕近事的影子。至于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造访台北故宫后所作的20首《台北纪行》绝句,更是让人感怀。特别是郑先生赴台湾政治大学演讲,早到半小时,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连声答:“不早不早,已晚了六十年。”瞬间的情思,可堪细品。不妨把小诗录在这里,“直似桃源世外天,秋云翠麓小河潺。一声答问心头暖,今我晚来六十年。”

 和《紫禁城》的大气厚重相比,刚刚改版的《外国文艺》当然是轻盈的———它的开本都比往年缩小了好多,更适合捧在手里细读了。不过篇幅的缩小,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杂志的品质,打开书,进入长达90页的诺奖得主赫塔·穆勒专题,我们立刻就进入了一场文学的盛宴。几个月了,关于穆勒我们已经谈论了太多,也读到了太多的介绍,但说到底,那些都是二手货,真正让我们集中进入穆勒文学世界里面的,还是这期杂志。专题第一篇,《墓前悼词》,就让我们着实见识了一下穆勒的奇诡,更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活在历史里的女人,因为现实,没有能够解决历史带来的那些问题。其实细细回想一下近事与往事,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再熟悉不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