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美国梦”熠熠发光的表面
转自深圳晚报10.01.10 文:杨慧

《复活节游行》译者孙仲旭谈到耶茨,这个曾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时说,耶茨的优秀在于他继承了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对二战后美国空前富足和“美国梦”熠熠发光的表面下,对许多普通人的迷惘、失意乃至失败的人生做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并从社会及个人的角度寻找原因。如一位美国评论家所言:“对于焦虑时代、美国式个人主义合乎逻辑的副作用以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高远得让人无法想象的理想之变质及受挫,没有人能像耶茨刻画得那样出色,那样深刻。”
耶茨最出名的代表作是《革命之路》。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循规蹈矩有着普遍的渴望——一种盲目的、不惜代价的对安全安稳的依恋——这不只发生在郊区而已。艾森豪威尔的执政和麦卡锡主义就是这种渴望在政治上的体现。然而,许多美国人对这一切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美好与勇气的革命精神的毫无疑义的背叛——这种精神就是耶茨试图注入爱波这个人物的。这个书名想要说的是。l776年的革命之路,到了20世纪50年代就仿佛走到了尽头。孙仲旭说,《革命之路》是满怀激烈的耶茨对极具美国特色的中产阶级郊区生活做了无情的嘲讽,同时揭示了个人雄心与残酷现实落差太大后给家庭及个人带来的苦果。而对于自己翻译的《复活节游行》,孙仲旭介绍其是从同情的角度,讲述了几个生活与性格各异的女性令人唏嘘的一生。
关于耶茨小说的语言特色,孙仲旭就他最熟悉的《复活节游行》来说,耶茨的小说在语言上很平实,不卖弄,简练而异常准确,绝不浪费笔墨,这是一种优点。
酗酒、抽烟、疾病、贫穷、潦倒、怀才不遇,生前没有得过奖,死后迅速被人遗忘。现在他的书已成绝版,只能去二手书店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寻找了。有人评论他的一生正合了文人应有的命运。
在孙仲旭看来,耶茨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密不可分,可以说,他最大程度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幼年父母的离异、自己成年后参军、两度婚姻失败和撰稿、教书等经历,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