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笔下的孤独男女,就像某个时刻的你和我--耶茨

(2010-01-19 10:24:34)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理查德·耶茨

深圳晚报

李玉瑶

文化

分类: 相关新闻

他笔下的孤独男女,
就像某个时刻的你和我
转自10.01.10深圳晚报 文:李福莹

他笔下的孤独男女,就像某个时刻的你和我--耶茨  他笔下的孤独男女,就像某个时刻的你和我--耶茨
  这两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并推出的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李玉瑶,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将陌生的理查德·耶茨介绍给中国读者。《十一种孤独》和《复活节游戏》的出版,让理查德·耶茨这位几乎让人遗忘的伟大作家,重新散发出魅力。

 

  出版过程反复波折

  李玉瑶介绍,最初向她推荐耶茨的《十一种孤独》的是译者之一孙仲旭先生,当时李玉瑶还在兼做《译文》杂志的编辑。于是先在杂志上试水,陈新宇女士主动请缨翻译了其中四个短篇,果然反响不俗。此后,李玉瑶和陈新宇都想到了引进出版一事。

  在大多数人因为《革命之路》的电影而知道耶茨的时候,李玉瑶、陈新宇走的是逆车道,她们直接面对的是作者本人,而非改编后的电影;吸引她们、使她们想让更多读者看到其作品的也是作者本人的力量,而非电影的力量。

  但是,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李玉瑶最初选择购买版权的是耶茨的两部作品:长篇《革命之路》和短篇《十一种孤独》。但因为电影的缘故,《革命之路》被其他出版社买走。李玉瑶便重新选择了《复活节游行》,她说,这本书一点也没有让她失望。

   签订版权合同时,外方提出了诸多要求:译者的选择需经外方的审核,翻译的全文要送外方审看,封面设计的方案也得由外方通过。从这一系列要求,不难看出版权方对耶茨作品在中国出版的重视。最终,孙仲旭与陈新宇,以出色的翻译功力,将原作的风采展露无遗,在2010年元旦钟声敲响的前几天,两本书终于得以在中国内地出版。

 

  明白耶茨价值的人太少了

  耶茨似乎属于受人尊敬而又悲哀的那一类:作家的作家。斯蒂伦、冯内古特和罗伯特·斯通,都曾称赞耶茨为一代人代言。作家们提到他时,都把他当作一位伟大的作家。

   李玉瑶告诉记者,耶茨写的是家庭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悲伤,他的作品是简单或者传统、常规的,他的文字在表面上十分清澈,没有超小说乃至现代派的招数。他写到的人和事,易于让人产生认同感,很接近我们所了解的世界,以至于他的书本似乎应该比他那些更为难读的文学同行们的书拥有更多读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耶茨的写作生涯中,所有主要报刊上,耶茨的作品一直受到好评,他的四部长篇小说被每月一书读书会选中,然而他的书,没有一本的精装本销量超过12000册。如果说耶茨在世时,他的作品遭到忽视,他去世后,则几乎完全消失。耶茨1992年去世后,他名下的九本书都悄悄下了架。在挤进大型超市的成千上万本书中,没有一本是他的。

  这就是耶茨身上令人费解之处:一个在作家中如此深受尊敬——甚至热爱的作家,一个能如此打动其读者的作家,他的书却完全绝版,而且如此之快,这是为什么?一位影响了像诸如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这样的美国文学偶像作家,一位在行文和角色选择上如此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的作家,他的作品却只能通过专门订购,或者在二手书店里小说类布满灰尘的最下层才能找到,这又是为什么?

  李玉瑶解释,其实事实很可能很简单,而且令人悲哀:耶茨活着时,他的书并未赚到多少钱,就连在文学读者那里,他也不是个熟悉的名字,而当今的编辑在寻找卖座作家时,也认为耶茨的书不大可能再赚到什么钱了。

 

  但愿耶茨卷土重来

   “无论如何,作品在那里,等待它的读者。”李玉瑶认为,对于耶茨这样伟大的作家,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在菲茨杰拉德卷土重来之前,也可以那样说菲茨杰拉德;在福克纳最伟大的作品绝版时,也可以那样说福克纳。就像他们,耶茨不只是一位优秀作家,而且他的小说代表了美国经验一个重要方面:战后繁荣中的混乱。没有人能像耶茨那样出色、那样深刻地刻画了焦虑时代或者美国式个人主义合乎逻辑的副作用,或者上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高远得让人无法想象的理想变质及受挫。

   耶茨用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几乎令人屏息的坚实世界,像个打不破的黑屋。他的风格基础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但文字里有某种复杂而具穿透性的东西,超越了直白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散发出一种卡佛式的绝望和动人,有着一种契诃夫式的忧伤和宿命论。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命运。

  耶茨的作品真正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笼罩在每个普通人头顶上空的无边无际的孤独。其实他的小说并没有塑造出什么特别的人物,所有的孤独男女看上去都像同一个人,都像是某个时刻的你和我。

 

  【作品】

  《革命之路》( Revolutionary Road ,1961)

  《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1962)

  《A Special Providence 》(1969)

  《扰乱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

  《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 ,1976)

  《好学校》(A Good School,1978)

  《Liars in Love》(1981)

  《年轻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 ,1984)

  《春寒料峭的港口》(Cold Spring Harbor ,1986)

  《理查德·耶茨短篇小说自选集》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Richard Yates,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