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只为快乐--《写作这回事》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范典文汇读书周报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斯蒂芬·金的名字众所周知,就算没看过他的小说,也多少知道那些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比如《危情十日》、《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绿色奇迹》……就算有人冠之以“现代惊悚小说大师”的称号,也不能否认他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成功并非偶然,作为一名多产作家,在他三十年创作生涯中,写了200多部短篇小说和40部书,总印数超过3亿册,而多数改编的影视作品更是风靡一时。这本关于写作的书是他唯一关于创作谈的,曾经有好多个版本。据我看来,它不像其它的小说创作理论那般系统、复杂和严肃,倒是有点随性,充斥着只言片语的粗俗,这正如他写小说时从不事先设定情节,而是像“挖化石”,先大概初具模型的找到可进行加工的故事,再去从中找出主题——天哪,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作家们的创作原则。
也许“畅销”这个词在文学研究者眼里看来和“肤浅”相差无几,喜闻乐见的题材在国内除了网络文学便是武侠言情小说,这便导致阅读陷入了一个价值取向的困境,也催生出一大批为了市场而创作的快餐式文学。但显然斯蒂芬·金少年时代并不是为赶潮流而写科幻或惊悚小说的,他是为自己而写,发自内心喜欢的写,正像他说的是“让生活丰富起来”、“快乐起来”。正是他的随性创作,让小说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灵性,他说写作的第一条件是多看多写,这是任何有天赋的人都避免不了的,即使创作再怎样忙碌,他也要求自己每年读六、七十本书。什么书都读,蹩脚的书能让你获得信心,伟大的书则让你建立目标。
写作在他笔下有了“关门”和“开门”之说,“关门”是隔离浮躁全心投入写作,尽己所能写出来;“开门”则是要将书推出门外接受大众评价,因此需要谨慎改稿,听取意见。作者看似随意的谈论自己的人生和写作经验,却也作了精心的架构,先讲写作能力的培养和磨炼,再讲写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创作的经验和灵感,实在有助于初学写作的朋友。看似随意的语言,却非常真诚而坦白,比如小说《米泽丽》(即电影《危情十日》的原著)的灵感来自于乘飞机时的一个梦,比如他将当初退稿中一句公式性评语摆出来:第二稿=第一稿-10%,比如《死亡地带》遭遇瓶颈时他如何解决……当一位畅销作家向你吐露创作法宝时,你会如何接受?不一定要全盘接受,因为这是斯蒂芬·金的独特的创作模式,或可借鉴他对于写作的虔诚态度和一些经验之谈,当然你也可以自创模式,如果不嫌路途太长的话。
经常写作之人,一定是想以此赚取稿费,因为这证实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斯蒂芬·金也经历了从退稿到畅销这一过程,但是他却说快乐最重要,而非金钱。很多作家一夜成名,但随之而来的是吸毒、酗酒、沉迷于美色,但他却在车祸重伤的五周以后又坚持创作。眼疾和车祸都不能阻挡他写作,宗教势力和一些读者的威胁都不能阻挡他写作,书的畅销证实他是被需要的,这也是写作见证他个人价值的所在。
不造作不故弄玄虚,或许是本书的风格所在,作者的现身说法也不枯燥,真实可信,但最重要的是,他使我们懂得了写作的最终真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