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许埃科和我们无关--《密涅瓦火柴盒》

(2009-12-02 10:56:08)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埃克

密涅瓦火柴盒

深圳晚报

陆嘉宁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也许埃科和我们无关
转自20091129深圳晚报 作者:陆嘉宁

也许埃科和我们无关--《密涅瓦火柴盒》


《密涅瓦火柴盒》

意 翁贝托·埃科著

李婧敬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意大利著名作家、极具分量的知识分子代表翁贝托·埃科最新随笔集《密涅瓦火柴盒》近日出版。这是《密涅瓦火柴盒》第一次以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语直接翻译,同大陆读者见面。据出版社编辑介绍,此书为埃科篇幅量最大的随笔集,总共收集了作者在《快报》周刊10年来发表的随笔135篇,并经过作者亲自操刀修订。标题“密涅瓦火柴盒”是指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小盒。埃科常常利用火柴盒背面记下他在火车上、酒吧中、餐厅里的见闻,或是欣赏商场橱窗、逛书店时闪过的一丝灵感。

    或许你曾听说过《玫瑰之名》这本小说,或许因为这本小说,你接触了埃科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学者和作家。但或许你不知道的是,埃科同样是一位积极参与意大利社会公共生活的知识分子。

    趣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看到的是作为小说家的埃科清醒而冷静的那一面。的确,阅读埃科的小说,需要相当的智力,当我们如同解数学题一般,绞尽脑汁地破解出他小说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符号和隐喻的时候,大概不得不感慨:作为小说家,埃科的文字实在生涩甚至乏味,故事情节本身的悬念被过多知识性的内容所裹挟,导致了阅读障碍。可是当你捧起《密涅瓦火柴盒》,或者《带着鲑鱼去旅行》的时候,一定可以发现,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埃科至情至性的另外一面。

    读翁贝托·埃科的《密涅瓦火柴盒》,读到那篇《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你们没有看错,就是等等等等》时,我不禁哑然失笑:为报纸写了十几年专栏的大学者,居然实话实说地在文章里坦陈:今天我实在无话可写,要是你们有什么可以说的,请帮我填满报纸的版面。原本以为凑字数骗稿费的事情只在中国通行,谁知出了国门也一样,看来流行没有地域,时尚不分国界这句话倒是说对了。

    然而,埃科这个意大利老头毕竟有他狡黠可爱的一面,对于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栏写作,能够以平常心去面对,既有勇气自娱自乐自嘲,又不放弃任何捉弄读者的机会。于是,戏谑的言语在书中比比皆是,天马行空、率性直言,读来总忍不住要莞尔一笑。就好像他说:由于读者的健忘,报纸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胡说八道,可也正因为大部分消息都无足轻重,读者才会养成了健忘的习惯。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带点天真的玩世不恭,却分明一击切中了信息化社会的要害:当人们空前地关心着那些与自己生活无关之事的时候,也是在不经意间忘却了内心的本真渴望。遗忘和空虚布满了生命的罅隙,由文字垃圾堆积而成的世界污秽不堪,真实的生活却永远成了在别处的美好图景。

    无可否认的是,《密涅瓦火柴盒》这本随笔集中的大部分文章,体现了埃科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敢于将自己的观点直陈于公众的一面,无论对绞刑的看法是否中肯,对人生的参悟是否透彻,不惮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本身即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自一九八五年在《快报》周刊开设专栏起,埃科数十年间笔耕不辍,涉及的内容广泛而驳杂,囊括了许多新兴领域,从政治、法律到科学、艺术、宗教,几乎无所不言,在嬉笑怒骂、促狭顽劣的表面之下,是严肃而忧虑的情感。

    这是一部以轻松笔触来揭露生活背后所隐藏的深刻隐忧的随笔集,不像大多数学院派人士所热衷的,通过一头扎进学问的故纸堆中,来遗忘尘世的繁杂琐碎,埃科敢于将知识融入生活,用后现代反讽的精神气质切割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从而文学和生活得以结集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透过这蛛网般的脉络,我们隐约窥见现代社会奇诡的折光。

    然而,埃科又是乐观的,面对互联网的喧嚣,众多文人雅士们忧心忡忡地感伤再也回不去的黄金时代,只有埃科笑声宣布,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阅读。而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超文本,和人类热爱听故事的内在本性并不契合,因此,对于文学死亡的断言是杞人忧天式的悲观主义。

    但是也许你会说,埃科的乐观和我们无关,因为他的生活和我们太不相同,但是至少,通过阅读埃科,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在沉重的生活面前轻松一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