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绚烂烟火--《69》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村上龙69胡凯玲佛山日报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年轻时的绚烂烟火
转自091017佛山日报 作者:胡凯玲
《69》[日]
村上龙 著
董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8月出版
《69》是村上1987年作品,读的时候免不了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60年代末是各项运动在各个国家涌动的集中阶段,欧美和日本的嬉皮,摇滚,反战示威瞬时感染了一代青年,中国也有革命进行中,比较起来,因为有成年人的参与,60年代末中国的革命充满了血腥,而村上龙的《69》,不过是青春里那次最疯狂绚烂的烟火。
日本反战反体制学运的帽子很大,可是作为高中生的一群人,自我意识刚刚觉醒的群体,精力旺盛,他们只是觉得很酷,觉得很好玩,可以让校花崇拜,情绪得到了发泄,但是至于对今后人生的影响和后果,怎完全不考虑。而对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需要去努力思考。那种“我要站在世界顶点”,“让所有人听到我的声音”的巨大野心和理想,可以对现状很不满,也可以让快乐变得很简单。
青春是需要宣告的,宣告自己已经长大,有力量,有思想,有个性。每一代人看着年轻的下一代,都看着像“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想。每一代人看上一代,都是没有激情没有个性面目模糊被体制化了的所谓成年人,不管他们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可是每个人回想自己的青春期,最鲜明的记忆往往不是如何成为优秀生,而是最离经叛道的那些,青春最惧怕的东西就是默默无闻,要像一壶烧开的水,沸腾并发出尖叫。
在村上龙的青春群像中,主人公是十七岁的矢崎剑介,高一时在两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中排到了三百二十一名,在青春的宣告过程中变成正统老师眼中的人渣,乖学生心里的怪人,但在描述完每一个第三者眼中阿剑的叛逆与不羁后,村上龙总是不忘自嘲式地揭开那层遮掩:哦,原来荒诞,热血,冲动,甚至无厘头,这都是为了讨女生欢心。在学运中他是墙头草,也许早于其他人认清了学运的无意义,“坚持一场没有胜算的斗争并不是出于单纯,而是因为模仿某些曾经有效的做法更容易达到自我满足的效果。”,轰轰烈烈的校园封锁,最后还是灰溜溜的跟着同学们一起清理,又回到原点,那掌控世界的几分钟就这么没了。
青春期的苦闷与彷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们怀抱赤诚却遭到现实无情嘲弄的时候,导向了更加残酷的结局。有的人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的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悲剧的影子,有的人调整理念与社会妥协,就此长大,变成自己年轻时厌恶过的专制家长和可怜的上班族,然后继续看着下一代不满。《69》把50年代生人的青春定格,他说这是一本快乐的小说。
村上龙在小说结尾详细叙述了几乎每个出场事物的现状。69年的阿剑们,成年后几乎都过上了平稳安定的生活,反倒是当年一脸泪水拼命擦洗学校墙壁上“想象力夺取政权”的班长加入赤军,在新加坡被捕。而有几只出场的鸡,为了文艺盛典活动从一个养鸡场里图便宜买来的有忧郁症的鸡,在盛典结束后被放生在野外,在不明真相的报社报道的内容中,他们“十足健康,野生鸡,可跳跃达10米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