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赫塔·米勒

Herta Muller
转自091011 深圳晚报 作者:刘琨亚
赫塔·米勒(HertaMüller),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她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当过工厂翻译、幼儿园教师等。1982年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米勒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随笔等。
米勒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迁往联邦德国,现常居柏林,持德国国籍。
米勒获奖不是一种偶然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夺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绝对的冷门——至少,对于中国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来说。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即便是从事德国文学相关工作的人,对于赫塔·米勒都知之甚少,她的作品被译成中文的仅有《风中绿李》一本,中国台湾时报出版社1999年推出这本书的繁体中文本。而在中国大陆,只有2001年第6期的《译林》杂志上曾有过关于赫塔·米勒的介绍,该期杂志翻译发表了米勒的一个很不起眼的短篇小说《黑色的大轴》。不过,当记者采访时任《译林》社长的李景端时,他坦承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赫塔·米勒,对她没有任何的了解。
出版社反应平淡
每年诺奖得主的作品都是国内各大出版社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赫塔·米勒在国内知名度几乎为零,出版社都表示出了较为谨慎的态度。据悉,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负责人都表示,由于赫塔·米勒的作品不太了解,是否引进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
记者了解到,以翻译作品为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在和德国方面商谈版权问题,准备在近期引进赫塔·米勒的作品。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赵武平告诉记者,由于译林每年都会出几百种翻译作品,和世界各地的出版社都有着合作,因此,当诺贝尔文学奖出来以后,找到德国的出版社商谈版权事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赵武平告诉记者,如果顺利的话,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在明年年初出版两本赫塔·米勒的作品,包括她今年的最新作品《呼吸钟摆》,但对于长期能够出版多少本,赵武平并不敢下定论。他说,找德国那边负责处理出版社商谈赫塔·米勒版权商谈的机构很多,德国出版社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还不能答复任何一家出版社,因为“邮箱里满是协商购买版权的邮件”。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德文编辑裴胜利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准备赫塔·米勒作品的出版事宜,但他同时表示,对于赫塔·米勒的了解程度,他并不会比记者多,到现在他甚至还没有看过任何一本赫塔·米勒的作品。“等版权事宜谈妥了以后,我们就能够拿到文稿了。”他说。在谈到赫塔·米勒的获奖时,裴胜利用了“非常意外”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获奖并非偶然
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其作品的政治色彩,让赫塔·米勒最终成功地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持这种观点的不乏一些专家。确实,赫塔·米勒的作品大多是描写处于苏联时期铁幕下的罗马尼亚人的悲惨生活,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评语是:“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不过,对于这一点,赵武平并不是十分认同。
上海译林出版社联系出版赫塔·米勒作品事宜以后,德国的出版社发来了赫塔·米勒的几部作品的文本,赵武平虽然只阅读了《呼吸钟摆》这一部作品,但他认为,赫塔·米勒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作家,她在描写处于荒诞境地中的人之时,确实有她的过人之处。
赵武平告诉记者,《呼吸钟摆》描写的是亲人朋友们忧心忡忡地送一个20岁的年轻人到劳改营,担心他受到虐待和摧残。当年轻人到了劳改营后,确实受到了一些非人的折磨;但当这种折磨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他反而适应了劳改营的生活,无法接受正常的社会,从而不愿意从劳改营中出来。
“我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似喜剧的文字中读出了深刻的‘悲’。”赵武平觉得,在这一点上,赫塔·米勒做得比较成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赫塔·米勒获得了20多个欧洲的文学奖,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这绝对不会是一种偶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