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悚之外是历史--《圣殿春秋》

(2009-09-27 13:17:04)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思郁

新京报

圣殿春秋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惊悚之外是历史
转自090926新京报 作者:思郁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images/2009-09/26/C04/c04926cb004.jpg
  《圣殿春秋》(上、下)
作者:(英)肯.福莱特著
译者:胡允桓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7月

 

 通俗文学的类型中,我很难喜欢惊悚间谍小说,因为那些小说中总是千篇一律。这种阅读审美上的偏见,导致我一直不知道肯·福莱特。《圣殿春秋》出版后,我才发现他的惊悚小说中译本早已有了二十余种,但也恰好是我的无知拯救了我的偏见:如果我早熟知了福莱特,也许想当然以为这是另一本惊悚间谍小说,从而就错过了《圣殿春秋》。

 这本关于中世纪普通人民生活的绚丽画卷,已经远离了福莱特笔下冒险与艳遇不断的间谍生活,最终渲染成了一本糅合了十二世纪英格兰的衣食住行、宗教战争、军阀混战等包罗万象的历史传奇。

 叔本华曾经写道:“历史没有一个总的科学。历史是人类无休无止、沉重而又杂乱无章的梦幻中无足轻重的故事。”也许是为了证明或者反驳叔本华的话,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小说家钟情于历史题材,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从中抽取和编织出精彩绚烂之章。福莱特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特定时期(1123年—1174年),这个时期正好发生了英格兰历史上的王位争夺战,所以书中依次出场的大人物,比如斯蒂芬、莫德和亨利三位君主,还有罗伯特伯爵、亨利主教和贝克特大主教等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小说也显得真实可信。另外,选择这一历史时期,也是因为哥特式教堂在英国刚刚开始兴起和流行。

 小说是以建筑师汤姆一家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汤姆最大的梦想就是想造一座大教堂,为了这个梦想,他带领自己的一家四处流浪,寻找合适的机会。本书另外一个主人公是王桥修道院的副院长菲利普,他笃信上帝,渴望修缮大教堂以寄托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如此才有了与汤姆之间的珠联璧合。建筑师汤姆和修士菲利普组成了本书的一个核心,在他们的周围蔓延开来的是一大批小人物。从美好善良的普通人到狡猾奸诈的伯爵,从低矮破烂的修道院到高耸入云的大教堂,这一幅幅画面逐次展开,福莱特用他的生花妙笔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中世纪生活图景。

 《圣殿春秋》与他之前的作品能有什么区别呢?福莱特在序言中一次次坦诚这是他的最佳作品,也许 “最佳”不单单是因为有个好故事吧。我的理解,正是小说中建造大教堂的过程提升了这部通俗小说的品位,让它免于落入俗套。小说中有个细节,当菲利普问汤姆为什么想花费甚至一生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汤姆大着胆子决定说出真话:“因为它很美。”汤姆的话同样触动了菲利普的心:“还有什么能比为上帝做些美的东西更好的事呢?”福莱特通过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小人物的伟大,低贱之人的美好,卑微之人的渴求。也许这种小人物相比我们的宏大历史的进程根本无足轻重,但正是这种被叔本华否认的“无足轻重的故事”多少年来还一如既往的激励着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它可能永远决定不了历史的方向,但却能滋润和改变我们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说,《圣殿春秋》中的大教堂不仅仅是一条推进故事的线索,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和希望。如果说埃及金字塔是用结晶体的形象来描摹寂静的死亡,那么哥特式大教堂则是“用生命之树的形式来描摹生之欢愉”。那座大教堂就如同一座精神上的乌托邦,它不仅仅通向天国,也指向了厚实大地上真实生活的可能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