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获奖无数,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怀念“兔子”
转自090309深圳晚报 作者:李福莹

“今年,会是厄普代克吗?”每当瑞典文学院公布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时,很多人总会想到一只名叫厄普代克的“兔子”,被人们这样想了几十年之后,直至今年1月27日辞世,美国作家厄普代克一生始终与诺奖无缘。
优秀有时与诺奖无关。一生获得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等12次不同文学奖项,两度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作家,厄普代克早已奠定了自己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也许已不需只会“雪中送炭”、不会“锦上添花”的诺奖来证明。
因为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人们总是喜欢把他称为“兔子”。尽管这只兔子已经永远的“歇了”,可他却成为一只被人怀念的“兔子”。因为他的辞世,厄普代克的蒙着灰色封面、带着点迷茫和幻灭情绪的《兔子四部曲》,开始更多次地被国内读者抚摸、揣读,“他怎么这么了解我?”强烈的精神共振,让更多的人们开始想了解这只“具有中产阶级典型特征的兔子”。
■ 一只主流的兔子
一位外国作家在国内的影响,有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厄普代克在中国的大众知名度远比不上塞林格、亨利·米勒、凯鲁亚克等其他美国作家,这诚然和他从来都是一个低调的作家有关,但也与人们的“接受美学”有关。塞林格也好,凯鲁亚克也好,他们因与一代青年的反叛、因一种文化姿态,“非自主”地变为一个文化代言人,哪怕在异域,他们的身后也不断有人追随。
而厄普代克始终是一位“主流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始终是“生活在美国小城镇上的中产阶级”,在橄榄型社会的美国,这才是美国的主流人群,厄普代克一生的主题都没有离开这个人群。
厄普代克自幼患有哮喘,说话结巴,无法跟其他小孩交往,却在梦想成为作家的妈妈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我小时候常常看到妈妈坐在打字机前,心里头就有种冲动。我羡慕写作者的‘行头’:打字机、橡皮、一叠干净的白纸,还有装满了故事的棕色信封。”这些记忆的细节都零落出现在《兔子四部曲》及厄普代克其他的早期作品中。
厄普代克的文学创作是从担任著名知识分子杂志《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起步的,几十年来,他在《纽约客》上发表了数量惊人的评论和书评。除了《兔子四部曲》等长篇小说之外,厄普代克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全才,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6部诗集、15部中短篇小说集、9部随笔评论集、5部儿童故事还有一卷戏剧和一卷回忆录。美国文学评论界认为,单凭他的短篇小说成就,厄普代克的成就已经不次于雷蒙德·卡弗、约翰·契弗等美国当代的短篇小说大师。
能不能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为焦点的标准。1968年,厄普代克的小说《夫妇们》出版后,引起了轰动,这部讲述了一些市郊夫妇间复杂性关系的小说,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了近一年时间,厄普代克的画像也
“来到”了《时代》周刊封面,并被配上一个刺目的标题——“通奸社会”。14年之后,厄普代克再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这回标题变成了——五十岁,迈向伟大。
■一只参照性兔子
2009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推出了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包括《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此外,还有一本厄普代克在《兔子四部曲》完成10年后,意犹未尽而写成的“续篇”——《怀念兔子》,与“四部曲”一并组成“兔子系列”。
兔子无害,天性紧张,东躲西藏,闲着晒太阳,性欲旺盛。厄普代克给“兔子”身上披了一件深刻的讽刺外衣,在著名的“兔子”系列中,厄普代克塑造了一个名叫哈利·兔子·安斯特朗的美国人形象,以近半个世纪的大事件为背景,记录了“兔子”这个平庸的中产阶级人物的空虚人生。厄普代克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笔下的人物是美国小镇的中产阶级新教徒,我喜欢中产阶级,正是在中产阶级身上,存在着内心的极端冲突,而含糊暧昧贯穿始终。”
厄普代克的作品主题之一是性,文字非常直率,出现频率也高,甚至隔几页就能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兔子”系列策划人冯涛告诉记者,他在参加一次关于厄普代克的研讨会时,一些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作家甚至开玩笑说,自己20岁左右时,“兔子”刚刚来到中国,他们中间很多人甚至是将它作为“性爱指南”来看的。不过,厄普代克的性描写虽然突破了尺度,却并不会让人觉得恶心,厄氏“兔子”的“性欲”名声大,买书读的人,不少人都怀揣这“看黄书”的心态,却往往发现“名不副实”。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兔子四部曲”被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也被人称之为“中产阶级的灵魂写照”。“性、宗教和艺术”是厄普代克毕生追求的创作标的,他的作品也以“海量细节”著称。冯涛说,《兔子四部曲》早先曾在国内出版过,这次重新出版,一是完善译文,二是为当下国内的中产阶级做参照。他们花了两年时间邀请名家重新翻译,比如《兔子歇了》的译者蒲隆就曾译过弗朗西斯·培根、索尔·贝娄的作品。
同时,“兔子”系列的今日重新出版,也有了现实意义。中国正日益增加成长的中产阶级,或许在经历美国上世纪60年代类似的场景,“兔子”系列似乎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在文化参照意义上,让人照到自己的影子。如何在经济富足后不致精神空洞,如何剔除虚假的精神碎片,是现代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