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11”后的桑塔格

(2009-03-02 11:08:55)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苏珊桑塔格

巨塔杀机

同时

书评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9·11”后的桑塔格

原载自:深圳晶报09.02.21


http://otho.douban.com/lpic/s3555024.jpg

 

    “9·11” 过去已有八年,除非爆出什么重量级内幕,否则一般媒体只会在谈到重建工作,或逢一年一度的纪念日时才想起来,至多配上幅生者献花缅怀的图片。在这个背景下,劳伦斯·赖特的工作显得孤独而又难能可贵。他获得2007年普利策奖的《巨塔杀机》耗费了五年的时间,以尽可能客观的视角去再现从伊斯兰激进运动、圣战组织、基地组织直到发生“9·11”的全过程。

    书名的中译实在是勉为其难,原文“Looming Towers”取自本·拉登向信徒们引用的《古兰经》中的一句话:“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死亡总要追及你们,即使你们在高耸的巨塔之中。”looming 带有“暗昧中渐渐明朗”之义,仿佛双子楼废墟的云开雾散后,基地组织的阴谋及其先兆水落石出。听起来就像是大地震后的总结报告,地震前可以观测到的预兆越是频密、明显,越是在人心中激起在劫难逃般的心悸——一种完全压倒了遗憾的深度恐慌。

    就书中叙述来看似乎也的确是这样:恐怖事件有多起前兆,甚至执行最终任务的敢死队员都进进出出美国多次,学习飞机驾驶和军事。但有什么理由责怪官方对这种情况怠慢呢?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扯皮,也可以看作一种制衡传统的表现,公共治理领域里没有谁可以一家独大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作者其实一直在暗示这一点。如果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的话,那就是:从伊斯兰激进组织、圣战组织、基地组织到发生“9·11”的这几十年间,是宗教在扯动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一代代激进分子对敌人的界定越来越具体,直到他们最后一致认定,美国才是一切噩运的渊薮,是需要迎头痛击的罪魁。

    无可否认“9·11”是面向全人类的一起恐怖事件,纽约是高度世界性的城市,死难者中什么人都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教极端分子的逻辑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然而,苏珊·桑塔格在事件发生后逆同情的潮流而动,公开抨击说这是美国政府多年来恶政策的后果,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发言应不应该照顾“时宜”。在桑塔格眼里,在一个全民大放悲声的时刻道出她所认为值得再三重复的真相,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有责任不屈从大局或某种“政治正确”。

    读《巨塔杀机》,我们不应满足于看到一个还原了的、更“人性化”的本·拉登,或看清自己的敌人,意识到反恐斗争任重道远,重要的是窥斑见豹,领悟到宗教、经济、种族和领土这些因素是当代国际政治何其复杂的推动力。而在读桑塔格的遗作《同时》时,我们可以看见一位独立知识分子在这种复杂的局势面前所持的态度。“同时”的涵义与她严守至死的严肃关怀相关,警示人们不管身处何种安逸,永远不要忘记这世界“同时”有那么多需要严肃对待的事在发生——种族屠杀、领土冲突、宗教迫害、虐待战俘,当然也包括恐怖袭击。晚年的桑塔格从早期新锐文学批评家变成姿态最急进的左翼批评者之一,恨不能用眼、心与笔去关心“同时”发生的一切。

    在那篇引起了轩然大波的文章《9.11.01》之后,桑塔格面对如潮的责难写下了带澄清性质的文章《数周后》,其中宣称:“认为美国自己带来这场恐怖,认为美国本身应部分地对自己土地上这数千人的死亡负责,是我难以苟同的观点。”并小心地说,在严格界定的目标和手段范围内做出武装反应“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话语中有一点退让,多少默认了在这样的局面下,她单边主义地批评政府有欠“公平”;但照她的性格,知识分子绝不应看形势说话,追求一碗水端平势必要削弱发言的力量。这种绝对的独立性得到了不厌其烦的重申,赋予了《同时》中收录的文章以一种达到极致的慷慨激昂。“真相”与“公平”往往不可兼得;如果说“9·11” 本身是悲惨的,那么桑塔格,这个几乎是力排众议地唱反调的女人,她对“说出真相”的优先选择与捍卫则近乎悲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