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 细如粉末的悲伤

标签:
sarahwaters守夜书评文化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杂谈 |
分类: 书评专栏 |
《守夜》 细如粉末的悲伤
2009-2-14 1:53:11 ·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http://otho.douban.com/lpic/s3405341.jpg细如粉末的悲伤" TITLE="《守夜》
《守夜》是一部呼唤读者耐心的小说。全书三部分,以年代分,1947年,1944年和1941年,分别是战后、战时和战前。作者以全倒叙的手法,从一开始就把读者抛入了茫然的境地。何处?何人?何事?那些人物突然走到你面前,各自携带他们的生活,好像舞台突然敞开,没有启幕和落幕,看得到细微精致的布景,听得到纯粹得像直接从街头巷尾录来的对话,他们自如地来去,可能抽着烟,点着钞票,画着口红,但不解来龙去脉,也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种细如粉末的悲伤,从毫无破绽的表皮下洇出。
“细如粉末的悲伤”,是书里的原话。当时正说到女主角之一维芙,漂亮、端庄,惹起同事海伦的猜疑,觉得她没有结婚不可思议,“也许是出了令她失望的事情”。但直到第二部的后半,读者才能知道那件事有多么可怕。这本书有三种读法,一是从后往前,非正常的阅读方式重叠正常的叙事顺序;二是从前往后,通读全书,渐入佳境之时,戛然而止;三是从前往后,阅毕全书后,重读1947年和1944年部分,这就好比在熟识了人物之后,回到与他们初识的时刻,在时间的河里来回趟水,捕捉每一朵浪花闪烁的刹那,草蛇灰线的笔法一一呈现。但是大多数读者是不会在执卷之初,就有这三种选择———这三种选择无非是一个过来人,在见识了作者的智巧、谨严和大胆之后,为此书而做的微不足道的注释。读者或许抱怨,何必故意设置阅读障碍,然而这也许更符合相知相遇的常态。
《守夜》不是第一部入围布克奖候选的同性恋小说,然而怀抱猎奇心理去看书的读者又会失望,书里没有任何超越想象的存在,一切循着最为平凡质朴的丝网展开,一个眼神的悄递,一句家常话,一次指尖的感触,但品味这些细部织就的宏观,又是多么惊心动魄,发生在烽火连三月的伦敦,盘旋轰鸣的飞机,遍地开花的炸弹,阴暗危险的街道楼房,冰冷的监狱。沃特斯巧妙地隐匿了细节的独特,给读者留下一幅略无阻碍的视野和丝绸般平滑的回味。令人称奇的是,沃特斯叙事的冷静和稳定性,她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写法,她不遗巨细地调动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用的是大面积环境和动作写实白描,几乎不用更为讨喜的生动比喻(那偶尔用在人物心理描写上),像摄像师一样运用多种拍摄角度,这份耐心贯穿始终。这不仅掂出了历史的沉重感,而且部分成就了这部小说的文学性:推动叙事的不是情节,也不是人物,而是文学流,将一切裹挟在里头浩浩荡荡的文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