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玲:教育就是要回归孩子

标签:
基础教育全国政协小学教育孙惠玲河西区教育 |
分类: 教育情怀 |
|
|
解艳华 |
|
|
近三年,河西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区域内推进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全区教育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逐步改善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面对这些,孙惠玲坦言:“大家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没有错,这说明我们现在缺乏优质资源,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时间,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只要我们坚持,总会有改变。” 不管是做管理工作,还是做一线教师,孙惠玲都会全身心投入。她说:“我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感觉身心愉悦。”曾经在天津市实验中学担任高中英语教学18年,期间带了6届高中毕业班,1999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级教师,然而最令她欣慰的并非是她教出的学生先后走进了名牌大学,而是学生们回来真诚地对她说:“孙老师,是你改变了我对英语的态度。” 作为重点学校的英语教师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但是孙惠玲并没有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得特别重要。她说:“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教师把语言简单地分割成符号,然后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种教学注定是枯燥乏味的。我向同学们倡导的态度:享受英语。态度决定一切。”谈起教学,孙惠玲说到,做任何工作,只要你把它当做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你就会注重每一个细节,精雕细刻,逐步改进、完善,自然会越做越好。 从天津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一下过渡到教育管理岗位,刚开始时,孙惠玲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教育是相通的。2002年以来,孙惠玲相继主管过幼儿园、小学教育工作,她说:“我觉得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有自尊,自信,对事物永远保持一种求知欲。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多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没有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孙惠玲说:“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都会让孩子们备感温暖。”孙惠玲告诉记者,有一次观看智障儿童表演,尽管孩子们精神上有残疾,但他们依然奋力表演,渴望掌声的鼓励、渴望眼神的关注,他们的表现让我们心灵震撼。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注、被尊重。 至今,孙惠玲依然清晰地记得上初中时,老师为她系扣子这个小小的而且可能是不经意的动作带给她的温暖,这种温暖一直伴随到今天,而且一直在传递着。“孩子虽然小,但他绝不是成年人的附属。他拥有一样的人格,理应得到一样尊重,感受一样的尊严。”孙惠玲自己的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每次假期回来,母子都要紧紧拥抱,传递温暖,享受亲情。她说,温暖的传递,每个人都需要。 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孙惠玲在全国政协已经2年了。二次会议期间,她被吸纳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两年来,孙惠玲的提案基本都围绕教育展开,有关乎素质教育的,特殊教育的、教师津贴的、教育决策的等等。“全国政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没有职务的高低,没有管理的界限,大家借助这个平台真诚地谈教育、论教育。在这里能直接听来自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们的肺腑之言。置身其中,受益匪浅。” “刘延东国务委员说的‘教育关系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实实在在。拿我们河西区来说,现在有80万人口,有3万小学生,每家至少有4个家长着急孩子的接受小学教育问题,还有亲朋好友呢,这就是十几万人在关注小学教育。如果再算上中学生和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以及他们背后强大的支撑群体,说每个人都在关注教育、评价教育,毫不夸张。为此我们不敢懈怠,不能懈怠。做好教育责无旁贷。当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引导社会认知教育,定位孩子的成才、成功?” 正因为教育涉及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教育才成为老百姓诟病最多的民生问题,对此,孙惠玲有自己的看法:“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解决系统里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只能治标,结果问题此消彼长。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留给教育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完善,去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会成为教育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也会解决教育这个系统工程里的问题。做好教育,关键是坚持。” “在教育组里,我是唯一一位来自基础教育的代表,我愿意,也有责任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鼓与呼。做教育,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使大家对教育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能改变一点,让教育真的回归孩子。”孙惠玲真切地说。 |
|
||||||
|
|
|
|
|
|
|
后一篇:一本“就业蓝皮书”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