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量变”到义务教育均衡“质变”
(2009-06-17 12:30:42)
标签:
学区
义务教育
量变
孙惠玲
河西区
教育
|
分类:
基础教育
|
|
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战略目标之后,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这种不平衡,包括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其中后两者也即区域内的不平衡更易为百姓所感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和生源的均衡。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最为关键。 ——编者
一边是孩子们拥挤在农村低矮破旧的平房宿舍,而另一边是政府倾力打造的灯火辉煌的重点学校教师宿舍像别墅,百里之地,但是教育条件却是天壤之别。
这是在中国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最典型的一幕。
每每谈及此处,孙惠玲都心生感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条件,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天津市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程,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育公平并不等于说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同样的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其实,这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期待。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有责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作为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局长,孙惠玲说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如果说填平城乡之间的教育沟壑,考验的是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魄力,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城市达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则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和耐力。
教育资源均衡
要靠政府行政来推动 2006年,义务教育开始全部免费,但是怎么让孩子们既不交费,又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一道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当年,天津市小学招生政策做出重大改革,原改制学校全部退回公办学校,并首次取消择校,实行公办小学就近划片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
尽管天津各学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差距已经缩小,但是各校之间的办学水平、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均衡,校际差距仍然很大,“择校热”屡禁不止,仍然持续升温。
“不管是择校也好,择师也好,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家长希望改善孩子受教育的质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如何使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要靠政府行政来推动,逐渐缩小学校之间软硬件的差距。”孙惠玲告诉记者。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努力实现小学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河西区在2006年秋季做出了大胆尝试,以区域位置、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对均衡为划分原则,对全区公办小学进行整体规划。将先发优势突出、优质资源集中的5所学校,作为学区发展中心校,周边4~6所学校作为成员校,成立了5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带动了学校之间三项工作的紧密合作。一是学区管理的合作。联合学区每学年召开4次校长管理工作研讨会,确定学区发展专题,制定发展规划,在学校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师的互派与交流、校际合作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协商研讨。二是教学研究的合作。各校联手开展教师研修、教学观摩、教育科研等研究活动,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学生活动的合作。学区开展跨校思想道德建设、课外文体、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让这5个学校分别带动周边的其他学校,硬件可能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却可以带动其他软件的发展。比如联合发展学区中心校的校长就是这个区的区长,统筹管理其他几所学校的工作,在这个联合学区里边,一个是校长的带动,一个是教师的带动,实际上就是想让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孙惠玲解释说,教育发展联合体并非一个行政领导体制,而是把各校的优势整合互补起来,推进整个学区的进步。
教师均衡是推动
教育均衡的关键 学校之间的核心差距在师资水平。据孙惠玲介绍,河西区第四教育发展联合学区,由原来的中心小学、兴国学校小学部、东湖小学3所学校整合为中心小学为总校,原兴国学校小学部为“中心小学宾馆校区”、原东湖小学为“中心小学东湖分校”,隶属总校管理,构建起“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型管理模式。实际上,原来的东湖小学尽管具有优质的硬件设施,但是招生情况一直不甚理想。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总校负责人力资源整合调配、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培训提高、硬件设施统筹共享。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东湖分校和中心小学校区的4名骨干教师进行了互换;同时,按照统一的办学标准和要求,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统一研究制定教育教学执行计划,统一进行教育教学质量检测,总校组织了多次教育教学交流培训活动,几个校区、分校的老师们在一起研究,进行统一的教研科研活动。有了教师资源做保证,东湖小学今年的片区招生比例大幅度上升。
“谈到均衡,我以为,均衡关键还在于教师资源,在于管理资源。”孙惠玲分析说。
2006年8月,河西区教育局对全区各个层次师资的分布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着教师柔性流动的原则,出台并实施了《小学教师流动实施方案》,打破学校界限,进行校际交流。教师在1~2年的流动期间,要承担教学任务、参加教学研究。骨干教师还要在流动过程中,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目前,初步成形的“定向帮扶”、“双向互派”、“整体轮换”等教师流动方式,已经显现了各自的作用。“定向帮扶”使普通学校的教师得到了名师的引领和指导;“双向互派”促进了教师间教育思想的碰撞与沟通。“整体轮换”,实现了10所学校一年级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三年来,全区100%学校参与了教师流动工作,流动比例逐年递增,广大教师开始认识到自己已不是“学校人”而是“学区人”,骨干教师也由“一校独有”变为“学区共享”。
教育均衡并非稀释优质教育资源 河西区在推进“教育发展联合区”的几年间,“择校”现象趋弱,家长和学生反响良好,连参与其中的教师也纷纷表示支持。一些原来薄弱学校的老师在流动到优质学校教课一段时间以后,不仅感到业务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教育视野更加开阔。而一些优秀教师在薄弱学校上过一段课以后也表示:“很佩服这些老师的毅力和坚持。”
“不同学校的教师带来不同的观念、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于每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是宝贵的财富,老师们更是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这些不同。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坚持合作、开放、发展的理念。”孙惠玲告诉记者。
其实,对于各地推动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的举措和办法,一些专家和学者业有过质疑,有人说教育均衡之后,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被摊薄了,而且有些优质学校的好的教育教学传统也给淡化了,优势不在了。
对此,孙惠玲理性地分析说:“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认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很稳定的。对学校,他们有自己的评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名校’资源带动区域教育的发展。我们不能否认学校的历史和优势,关键是如何把优势和声誉用好,让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学校借势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均衡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假如一个地区只有几所优质学校,肯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那么如果让几所学校带动几十所学校都发展了,必定会带动整体教育资源的优化,而教育资源整体的优化又促进了具有先发优势的几所学校的再发展。”
“均衡是一个过程,应该说,均衡也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期待在短时间内有非常显现的效果。但是我相信,只要政府坚持不懈做下去,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孙惠玲坚定地说。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