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随笔
(2009-05-12 09:07:51)
标签:
日记杂谈杂谈 |
参加婚礼,是令人高兴的事,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习惯可能也都不一样。大众化的婚礼,我看大体分三部分;送(收)礼、典礼、席宴。
先说送礼,有三种人:有人相互之间有来往,经常打听怕欠礼;有人想通过婚礼拉关系,掏多少要算计;还有人躲避。
典礼重头戏,名人、大腕,广播、电视的主持人,一般老百姓是请不起,但是,不管是否有名气,好像同一个师傅教的,从天说到地,口若悬河,开始挺新鲜,越往下边越俗气,有人形容,懒婆裹脚布,又臭又长;更有甚者当众泛黄,一直说到桌子上的凉菜变热,热菜变凉…
用阿庆嫂的话说:“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去的人就是捧场;瓜子、花生皮子、糖满桌满地扬,不管会不会抽烟,一个个都点上,烤鸡、烤鸭还没出席,先把人熏上!
主人忙里忙外,像陀螺;桌前闲人在琢磨,把婚字分开,取笑说,婚就是为了女子才发昏。什么梦幻、烛光婚礼,说是不差钱,就是折腾钱,整景、装脸,成全酒店。让更多人接杆而起,接下去什么,生日宴、百日酒、升学答谢、高就、搬迁,名目繁多;一个又一个,一桌又一桌,主人直迷糊,也苦了吃客。
满桌子的菜,好向一锅叫马勺,凉的不凉,热的不热,也难怪厨师太少,是嘴巴太多。菜还没上齐,有人撂下筷子就走了,看到成盘的剩菜往外倒,心疼!回家一拍肚子,咳!还没吃饱。
这种方式,听说,南方好像没有,有人戏称,随礼就是买饭票,明明是该欢天喜地的事,想到那里氛围,还是让人吃不消。
我想,改革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是不是也学学西方的教堂婚礼,把有地方特色的婚礼,推向美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