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始部落的装饰[英]欧文·琼斯

(2025-11-18 11:45:24)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都一致见证:几乎每个民族,无论其文明程度如何初级,都有一种强烈的装饰欲望。这种渴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并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增长。人类似乎天生就赞叹于周遭的大自然之美,并渴望以自己的能力去模仿造物主的杰作。人类最早的雄心就是去创造。正是这种梦想,驱使原始人在脸与身体之上刺青。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自己的表现力,或是震慑敌人,或是创造出一种他们心目中的美。如果以更宏大的视角来看,从最简陋的帐篷装饰,到那些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创造欲的影子:人类最崇高的追求始终是创造,追求在这颗地球上留下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

  有时候,一个比周围人更有才华的人会给一代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带领一群才能稍逊的追随者走上同样的道路。但这些追随者并不会完全模仿,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欲望。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风格的演变。一个刚刚开始文明进程的民族,他们的努力就像孩子一样。虽然看起来力量不足,但却拥有中年人难得的、老年人几乎不可能有的优雅和天真。任何艺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都是如此。技巧的纯熟反而导致技巧的滥用:当艺术在挣扎中前进时,反而更容易成功;而当其沉浸在自我成就中时,往往会失败。当我们看到原始部落粗糙的装饰品时,会感到一种愉悦。这是因为我们欣赏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努力。我们既被他们的创作意图所打动,也惊叹于他们用简单而巧妙的方法所达成的目标。实际上,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艺术品,我们都在寻找创作者思想的痕迹。我们寻找的是创造欲,这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本能。当我们在别人的作品中发现这种本能时,就会感到满足。这似乎有些奇怪,但的确如此,在原始部落简陋的装饰品中,反而比在高度文明社会的众多作品中,更容易发现这种思想的痕迹。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兴起,个性反而逐渐消退。当艺术变成了集体劳动的产物,而不再是个人灵感的结晶时,我们就难以感受到那种构成艺术最大魅力的真挚情感和独特气息。

  用树皮制成的衣物,总会展现原始艺术的独特魅力。一件衣服,由奥斯瓦尔德·布莱尔利先生从南太平洋的汤加塔布岛带回的珍品,那里的人们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制作衣服:他们取出芙蓉树内层的树皮,缝制成薄片,然后巧妙地拼接成一块长方形的布料。岛民们将这块布料多次缠绕在身上,像一条衬裙,露出胸膛、胳膊与肩膀,成为原住民唯一的装束。这种简约而优雅的穿着,体现了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在工艺手段有限的条件下,这样的设计已经相当出色。这些图案由小型木质印章制作而成,尽管工艺略显粗糙且不够规范,但设计理念始终清晰可见。当布莱尔利先生考察该岛屿时,发现岛上所有在用的图案均出自一位女性设计师之手。她每创作一个新图案,都会获得特定长度的布料作为报酬。同样来自该地区的纹样,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原始部落艺术家的优秀构图案例。其四方形与四个红点的整体布局堪称典范。如果去除黄色底色上的红点,整体构图将不够协调;如果去除红点,将红色元素贯穿于黄色之中的红线,构图则显得不够完整。假如那些红色小三角形朝外而非朝内,图案就会失去平衡感,并有视觉涣散之感。而现有的设计使观者的视线能够在每个方形内聚焦。这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原始的族群,只要掌握了简单的工具,并能凭直觉感知自然界的形态排列规律,都能创造出我们所知的各种几何图案组合。一切装饰图案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重复若干简单元素来营造宏大的整体效果。设计师应当在图案的整体布局上追求变化,而非一味追求形态的多样性。

  在人类装饰艺术的发展史上,继人体纹身之后,在动物皮革或类似织物表面进行图案印制是装饰艺术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两种装饰方式都保持了较高的变化性和独特性,而这些特征在后来更趋机械化的工艺过程中逐渐消退。最早的编织概念源于用稻草或树皮条编织的做法,这种做法培养了人们对于视觉元素合理布局的审美认知:原始人习惯于观察自然界的和谐法则,因此能够自然地领会形态和色彩的真正平衡;事实证明,原始装饰艺术始终保持着这种形态与色彩的本真平衡。

  在印制和编织装饰形成之后,对浮雕装饰和雕刻艺术的追求也应运而生。这些艺术形式最初的关注点集中在防卫和狩猎工具上。技艺精湛和勇猛的部落领袖,渴望通过拥有既实用又富有美感的武器来凸显自己的独特地位。在实践中确定了最适用的形态之后,表面的雕刻装饰随之发展;由于视觉感官已经适应了编织产生的几何形态,手工自然而然地通过重复的刀刻动作来模仿这些形态,这些图案制作精密,在视觉块面分布上展现出优秀的美学品位和判断力。

  一些木刻装饰展现了曲线构图的更高艺术水准,其中扭绳纹自然成为所有装饰曲线的典型范式。为增强结构而将两股绳索编织在一起的做法,使人们的视觉感知提早适应了螺旋线,在每个原始部落的装饰中,我们都能发现这种曲线形式,与由等线交织构成的几何图案共存,这一特征在各文明国家更为高级的艺术形式中都有传承。

  原始部落的装饰源于本能,因此必然忠实于功能。而在许多文明国家的装饰艺术中,由于持续的重复做法削弱了最初产生这些形式的创造冲动,装饰往往被误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首先没有追求最适当的形式赋予其美感,而是在设计欠妥的形式上叠加装饰,从而有损于作品的功能性与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希望回归更为合理的艺术创作状态,我们必须以儿童或原始人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必须摒弃后天习得的人为因素,回归并发展人类的自然艺术本能。

  《装饰的法则》,[英]欧文·琼斯/著,九州出版社2025年版

------2025年11月15日《西安晚报》第8版文化周刊 长安悦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15/content_31105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