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王朝覆灭的技术性分析[唐元鹏]

(2025-11-18 11:43:33)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七十二小时,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波谲云诡,它浓缩了一个皇帝的悲剧、一个王朝的末路,以及整个秦制帝国的崩坏。大明朝的灭亡,在诸多史家的书写中,是历史周期率的经典模型。土地兼并严重,小冰河期气候带来灾荒,边境战争屡战屡败,帝国财政僵化且缺乏开源手段,吏治腐败,赋税沉重,物流、转移支付成本高昂等现象,构成了死亡螺旋。

  多数史家在探究为什么会发生甲申之变,却鲜有人深入研究它怎样发生。对于历史,如果只强调必然,不免大而化之,让历史陷入细节失语的状态。

  北京是当时举国上下最坚固的雄城,历史上多次遭遇兵临城下,却屡次化险为夷。想要攻下这座天下之城,历史规律一定管用吗?当然不是,在甲申之变中,蕴藏着太多必然与巧合。事实上李自成在进军北京的过程中,也曾打起退堂鼓,还是因为一个小关隘。李自成在宁武关被一名叫周遇吉的总兵死缠烂打,闯军损失惨重,李自成甚至下了撤军的命令;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数让李自成改变决定,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如果朝廷果敢一些,吴三桂的勤王之师也可能先李自成一步抵达北京。这支可以在山海关与闯军打得不可开交的关宁铁骑,如果捷足先登,历史会不会走入另一条岔路?就算这一切没有发生,崇祯皇帝还有让城别走的选择。明朝是两京配置,远在江南的南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预备的吗?一个帝国政权的备份,等这一天等了两百多年。但是,崇祯皇帝没有南迁,并非不想,实则不能。甚至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崇祯还想突围出城,只是也没能实现。南迁事败,一直是甲申之变的不解之谜。再看闯军围攻北京的头两天,京城守军进行了顽强有效地抵抗,气势汹汹的闯军,无论欺骗还是硬攻,都无法得逞。北京城头两昼夜炮声不停,闯军一度找不到破门之法。但到了第三天,北京却一朝被破。

  历史不全是必然,看似必然发生的甲申之变,又是怎样在无数巧合之下发生的呢?最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宁武关前,降表云集;居庸天险,内鬼带路;至于北京城,再坚固的城门也可以被人从内部打开。先是外城,再是内城,开城门者有太监、有勋贵,有文臣也有武将,有一股看不到的力量推开了北京的城门。

  《崇祯七十二小时》这本小书,将视角集中于一个王朝覆灭的历史细节。每个王朝的覆灭都有自己的故事,崇祯走上煤山之前的最后七十二小时,北京城内外波谲云诡,看似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却被一场匪夷所思的阴谋所包裹。实际控制了北京局势的太监、文官、勋贵三方勾心斗角,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谋划。生死、忠奸在国破家亡的大是大非面前逐渐清晰。

  《崇祯七十二小时》,唐元鹏/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5年版


------2025年11月15日《西安晚报》第8版文化周刊 长安悦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15/content_31105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