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的《诗经》渊薮[郭发红]
(2025-11-17 14:09:58)|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我手持的《唐诗三百首》,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16开“彩图版”。
该书以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基础,借鉴了其他权威版本,图文并茂,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纵览这些唐诗,不难发现某些诗句或用词,仍可从《诗经》中觅其渊薮,亦是“经典咏流传”吧。
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的沈佺期,在其反战诗《杂诗》中,有“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之句,此中“良人”指丈夫。“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这首思妇诗《子夜吴歌》中,“良人”之意同前。“良人”源自《诗经》之《唐风·绸缪》和《秦风·小戎》。前者是贺婚诗,闹新房的人戏问新娘:“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后者是思妇诗,丈夫远征西戎,妇人思念尤甚,末尾之句“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意即丈夫待人温和,彬彬有礼,从而赢得了好名声。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仪礼》郑注:“妇女称夫曰良。”《孟子·离娄》:“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再看“美人”。《诗经·邶风·简兮》有:“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这是邶国(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一位女子,看了来自西边周都(今西安一带)帅哥舞师的表演,不禁爱慕起来。“美人”指那位舞师,或者容貌出众的人。屈原附会,将“美人”变成了某种理想与美好,甚或是君王的象征。唐诗基本沿用了《诗经》本义。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二首·其一》),这里“美人”是观赏春兰秋桂者,代指权贵。王昌龄“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此中“美人”指崔少府,时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辖区)县尉,其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让诗人越发思慕。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二首·其一》),这是李白借妇人对征夫的思念,隐喻自己求见君王却屡屡碰壁的苦闷。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诗经》中称银河为“汉”(维天有汉)或“云汉”,汉水则称“汉”(汉之广矣)或“江汉”。江汉即汉江,其水流方向在夏季时与银河一致,故得名“汉水”。古人认为,横亘天空的银河与横卧大地的汉水,是天地对应的一对关系。“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这个“云汉”,正是《诗经·大雅》的一首篇名。《大雅·云汉》反映周宣王求神祈雨,开篇云“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大意是浩大的银河,光照天穹并旋转不已。《唐诗三百首》中出现“江汉”(汉江)一词的有3首。一是王维《汉江临泛》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寄情山水,气象大也。二是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茫茫江汉(一作‘汉江’)上,日暮欲何之”(《送李中丞归汉阳》),诗人对老将军晚年罢归深表同情。汉阳,隋代置县,在汉江入长江口的北岸,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三是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京兆长安人韦应物客居南方,虽遇故人,终把他乡作故乡。梁川,也称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以东,汉江正从这里流过。《诗经·大雅》有《江汉》篇,叙述周宣王命令召虎讨伐淮夷。“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汉水之浩荡,兵士之勇猛,扑面而来。但真正能贴合韦应物“江汉曾为客”之情的,当属迁谪诗的鼻祖——《诗经·小雅·四月》,诗人从四月初夏到六月酷暑,再到“秋日凄凄”,被贬至“滔滔江汉”,遂作歌告哀。这也难怪杜甫留诗:“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王维半官半隐,其诗《终南山》《终南别业》所述,正是《诗经·秦风·终南》所写的终南山,主峰便在今天西安城南。不同的是,王维在终南别业隐居起来,而秦襄公却是豪情万丈地登上终南山,秦国兴旺因他肇始,任重而道远。王维的隐居生活与他的田园情怀融为一体,《渭川田家》诗有:“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中“式微”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式微表示天色向晚,引申义指事物由兴转衰。王维借用,表归隐之意。
关于“鸿雁”。李颀《送魏万之京》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以及杜甫《天末怀李白》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都提到了“鸿雁”,其取意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其实,《鸿雁》是表达周王派遣使臣救济难民的诗,后人以“哀鸿”代指流民。“鸿雁”的诗意,被唐诗发扬光大了。
关于“鸳鸯”。鸳鸯由“鸳”与“鸯”组合而成,鸳指雄鸟,鸯指雌鸟,这如同“凤凰”和“梧桐”。相传“凤”为雄鸟,“凰”为雌鸟,两只鸟合称为凤凰。同样的,梧为雄树,桐为雌树。谚语“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正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卷阿位于今陕西岐山周公庙附近、凤凰山南麓,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风景区,“凤鸣岐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李白诗句“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长相思二首·其二》),便以“凤凰”对“鸳鸯”。鸳鸯既是鸟类,又是禽类(鸭科)。《诗经·小雅·鸳鸯》有诗“鸳鸯于飞”“鸳鸯在梁”,是说鸳鸯一会儿在天上飞,一会儿又歇在了水(鱼)梁上。但无论鸳鸯飞着还是歇着,总是成双成对、和和美美。所以,古人以鸳鸯起兴,祝贺“君子”新婚。孟郊以“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列女操》),体现烈女的坚贞。杜甫《佳人》诗,借“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讥讽“夫婿轻薄儿”不该抛弃结发妻。合昏即夜合花,朝开夜合,可与鸳鸯对应。至于白居易《长恨歌》中“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鸳鸯”由雌雄相随的鸟变成了一对俯仰嵌合的“鸳鸯瓦”。同时可以想见,翡翠也是一对雌雄鸟儿,而绣有一对翡翠鸟的被子才叫“翡翠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而在《唐诗三百首》中,“青青”一词出现了3次: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悠悠”一词出现了4次:王勃《滕王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白居易《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还有不少化用诗句的情形呢。譬如李白《赠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对其高洁德行的敬意。“高山安可仰”化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高山仰止”。再如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诗人夙夜在公,尽职尽责。“数问夜如何”化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自问现在是夜里啥时辰呀?探头窗外,或者披衣出门,原来天还没有亮。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诗经》的引用、借用、化用以及由此滋生出来的演变,可谓琳琅满目,历久弥新。
------2025年11月15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15/content_311050.html
后一篇:文人与墨客之缘[辛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