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风来,等味成[李传云]

(2025-11-07 17:22:33)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新茶下焙,那股子香是带着燥气的,凑近了闻,鼻尖会痒,那是火工还没退尽。

  祖母在世时,最懂如何安抚新茶的“火气”。她会把茶叶倒进牛皮纸袋,不扎紧,就那么松松地卷着口,放在北窗下的竹篾筐里。她说:“别惊动它,让它自己待着就好。”

  这一待,往往就是一个夏天。秋风起时,她才会剪开纸袋。此时的茶,模样未变,性子却沉静了。沸水冲下,腾起的热气不再是浮着的烟火味,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带着山场雨露底蕴的醇香。那团燥烈的魂灵,在黑暗与寂静里,悄悄和自己讲和了。这哪里是退火?分明是茶的一场修行。

  初出甑锅的烧酒,我们那儿叫“酒头子”,性子最是暴烈。抿一口,像一道火线直冲喉咙,烧得人龇牙咧嘴。外公是酿酒的好手,他从不用新酒待客,总说:“还‘生’着呢,得把它‘坐’熟。”“坐”,这个字用得多妙——仿佛那酒不是被藏起来的,而是自己个儿找了个地方,安然地坐下了,等着岁月来打磨。酒坛被泥封得严严实实,藏进阴凉的地窖。三年,五年,甚至更久。再启封时,暴烈早已化作绕指柔,酒液微黄,挂杯如玉,入口绵长,一线温热妥帖地落到丹田,再无刺喉的毛躁。岁月,原来是最好的调酒师。

  食物的准备里,处处是等待的智慧。母亲做酱豆,必在一年中最溽热的三伏天。煮熟的黄豆,胖乎乎、亮晶晶地铺在竹匾里,盖上碧绿的南瓜叶。不过几日,豆子便“上霉”了,长出细密洁白的菌丝,毛茸茸的,看着竟有几分可爱。母亲不怕这“霉”,反而欢喜,说这是豆子“活了”。随后,将发了霉的豆子与红辣椒、姜末、粗盐拌匀,“哗啦”一声装进深褐色的陶坛里。从此,母亲每日的功课,便是清晨揭开坛盖,用一双专用的长筷子,从上到下,缓缓地、耐心地搅动。我问她缘由,她一边搅着,一边慢悠悠地说:“酱豆在里头‘收性’呢。你搅一搅,是让它上下里的性子都匀净了,这味儿才正,才厚。”

  如今看来,这“坐一下”“等一等”的功夫,近乎于道。它承认万物内部自有其生命与节奏。推及人世的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倾盖如故的欢愉固然痛快,但总让人觉得,像夏日的骤雨,来得快,去得也急。深厚的情谊,往往是在共同走过一段长长的路,又各自咀嚼过一些悲喜之后,才真正在心里扎下根,需要沉默来发酵,需要距离来反刍。那些不联系的时日,并非情感的空白,而是让彼此的面目在回忆中沉淀得更加清晰,让最初的吸引,慢慢升华为深刻的理解。这情感的“后熟”,是关系中最醇厚、最耐人寻味的篇章。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活在一个拒绝“坐”、耻于“等”的时代。信息要求秒回,成功渴望速成,连情感都被标上了“高效”的标签。我们的心灵,如同一间永不打烊的店铺,堆满了琳琅满目的新知与旧闻,却来不及整理,落满了尘埃。我们得到了速度,却失掉了深度;占有了许多,却难以消化半分。

  或许,我们更需要一种“主动沉淀”的自觉。那不是在洪流中搁浅,而是为自己筑起一座小小的“回水湾”,让奔涌的思绪得以澄澈,让吸入的知识得以反刍,让经历过的悲喜,得以升华为智慧。这正如绘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看似无为,却是意境与张力的来源。让飞驰的念头沉淀一下,或许能生出更深的定力;让骤然的愤怒沉淀一下,或许能化作宽厚的理解;让成功的狂喜沉淀一下,或许能看清前路的崎岖;让失意的痛苦沉淀一下,或许能品出生命的回甘。

  这“沉淀一下”的功夫,是自然教给我们的最朴素的辩证法——真正的圆满,有时恰恰生于那一段看似空无的等待之中。且让万物,也让我们自己,都在纷扰中寻得一方可以静置的时空,等风来,等味成。


------2025年11月07日《西安晚报》第8版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07/content_30954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