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脉延绵石榴山[袁海军]
(2025-10-11 17:30:3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传说古时岐山县(现雍川镇)马江村一樵夫乔德昇(或叫乔德铭、乔德生)骑驴南山伐薪,撞见黑白二仙(另说是三仙)在一块平石上博弈,便站一旁观之。一老仙认其有缘送他一颗桃子,他吃了桃,看完棋后,驴绳朽断,斧把成末。回到家中老小俱不认识,原来已在深山六十载,开门的已是长成中年人的孙子了,他知道自己已得了道,重回南山,便在最高看似桃形的山顶坐化成仙,此山便被称为桃山,因近看更像炸开的石榴,又管它叫石榴山。
我的外公是马江村乔姓人家,听外婆讲,家族每年都要派人到石榴山去祭拜先祖。1995年重建桃山庙,碑记撰文:“……西岐马江村姓乔民德昇,家境贫寒打柴为生,有次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有云飞舞,偶然间三仙驾云而来,落在顶峰之下玩棋……”正因如此,让我有了“曾识仙家”的情愫。机缘巧合,工作缘故每年都要上石榴山,自然成了我最熟悉的山。
石榴山位于北秦岭梁脊岐山县、太白县和宝鸡市陈仓区三县区交界处,1998年山峰顶尖设有岐、陈、太三县分界碑,国家测绘总局高点标志,故称此地“一脚踩三县”,是三县区共同拥有的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山峰。神话传说中的石榴神坐化于此,故称石榴山(又称桃山、二郎山),东临石头河库区,西与陈仓区毗邻,南接太白县青峰山,北至蔡家坡镇(原曹家镇),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9.6公里,从西向东的青峰山、石塔山、冻山、玉皇山等高迈山峰,共同组成了渭河之南的第一道高山屏障。
上石榴山有两条线路:一是从褒斜古道北口起点斜峪关,沿石头河水库大坝(斜峪关)——太白县(高码头)公路向西南行,再逆箭沟河水北行,经太白县鹦鸽镇高码头村后,再向正北行,沿通往石榴山顶的水泥路直达停车场,然后徒步约30分钟,盘旋而上行古道路遗存到达石榴山大庙,再向东步行约500米路程,即到达石榴山山门,这是由南坡去石榴山最近的路途。二是由岐山县蔡家坡镇(原曹家镇)西沟村入山到石榴山主峰。走这条线路需经双叉河林业管护站,徒步穿行约20公里山路到达石榴山顶,其中原有一段五丈原林场林业生产道路,由于封山育林,荆棘丛生,基本荒芜,只剩朝山人踏出来的小路了。
近年来驴友探险、户外运动蔚然成风,石榴山热闹景象不再限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七月初一善男信女的庙会,特别是节假日,自驾游或者是通过户外俱乐部,登山者络绎不绝。由于受到秦岭生态和石头河水源地保护政策约束,加之地处三县边缘,石榴山旅游开发相对滞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更好地保留了山体的原生态风貌,山间林木苍翠,溪流清澈,鸟语花香,如果云出山腰,若雾似烟,山岚蒙面,定有落雨,当地俗谚:“石榴戴帽,农夫高卧。”
石榴山有桃山庙一座,设有玉皇大帝、太白神、二郎神、娘娘等诸多神位。游览至此,深吸山涧一口气,清风拂面,净心洗尘,香火缭绕,佛音回荡,人生如新。来石榴山,多者为攀登峰顶,仰望远景。山高人为峰,绝壁凿出石眼,安上锁链,为攀岩者架起云梯。手脚并用,紧握铁链,蹬岩石,攀上三面绝壁之顶,大胆跨过石缝,站在突兀的第四季冰川运动堆积而成的巨大石面上,群山皆矮,豁然开朗,陕汽、法士特,蔡家坡高楼清晰可见,渭河巨龙般向东蜿蜒流淌,静坐云端,心境通透,“吼喊一声绑账外”,或是听一曲《秦腔曲牌》,感觉自己坐地成仙,不再有红尘俗事缠身了……
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指出,石榴山又称桃山、二郎山,源于二郎神劈桃山救母的故事。石榴山顶上现有宽约1米、长达8米、深不见底的巨大石缝,相传即为二郎神所留。传说,天界的九莲圣母遭贬被天王流放到桃山,孤守桃园,其子青峰神吴二郎不见母亲踪影,到处寻找。有人告之母亲在桃山,去了却不见母亲,又不见桃树,遂怒劈桃山。至今,石榴山上还建有二郎神庙,向世人阐述捍卫亲情和正义,体现对公平与自由的追求。
还有一个景点,刘秀系马桩。相传汉代光武帝刘秀带兵行至石榴山,见林草葱郁,水清泉幽,便将其战马拴于一方石上休息。时至今日,系马石上仍可见一圆形铁环,传为刘秀当年拴马所用铁环。
距近与石榴山的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姓财主在山间的平坝上办运输、搞商业,大手笔经营,高店(现五丈原)半条街的铺面为他所有,共有99头骡子,而超过99头,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添一头则死一头,增两头则亡一双。后来,黄姓财主为防盗贼而修哨楼,据说因挖到了龙脉上,家境由此而衰(还有一说是山中发生了一场瘟疫)。如今,黄家院遗址一片狼藉,但当时修建哨楼所用的部分石条依然存在。
石榴山,虽没有太白山的王者风范、鳌山的凶险神秘,但每次登顶感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仙人凌云与我巅峰北望故乡,每块石头都记录着上山的信仰。
------2025年10月11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11/content_303003.html
前一篇:南郭城外南郭村[冯兆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