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郭城外南郭村[冯兆龙]

(2025-10-11 17:27:53)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西安大南门外的长安北路上有两个村庄——南关村和南郭村,但分不清哪个村庄靠南门,哪个村庄靠南稍门。潜意识里,总以为南郭村应该在南郭城里,紧靠南门,南关村应该在南郭城外,紧靠南稍门十字。直至我完成了对南郭村的走访,才知道自己完全弄反了。

  原来,南关村紧靠南门,在南郭城里,南郭村紧挨南关村,在南郭城外,分界线就是围墙巷。围墙巷是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为了弄清围墙巷的历史,我采访了围墙巷的老居民杨双善。

  杨双善的祖辈世代在此居住,已经有300余年了。围墙巷南边区域曾经是南郭二、三队,1981年“撤村转户”,所有村民转为城市居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杨双善说,最早的围墙巷不是现在的这条道路,而在这条道路的中段,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他说,所谓的巷子就是小街道或者胡同,巷道两边都有人居住。现在的这条围墙巷原先就是一条狭窄的壕沟,根本没有名字。他记得小时候,这条壕沟的北边是未被完全毁坏的南郭城南城墙的西端。从南关正街拐下来往西走,要下一个大坡,坡的高度大约有几十米高,沿着沟底往西走一百多米后,才能上到沟上面。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将这条壕沟填平,拓宽成了道路,这才有了现在的围墙巷。

  杨双善说,老的那条围墙巷现在仍保留着,巷口的北面正对以前郭城墙的西南角,基本上和郭城的西城墙是一条线。

  杨双善领我现场查看了老围墙巷的地址。巷口已淹没在两侧挤盖的民房中间,1米多宽,路面坑洼不平,打眼望去,巷内两侧的建筑物参差不齐,线网密布。走进去,巷子是个死胡同,一百多米深,走过巷口,里面能稍微宽敞一些。杨双善说,过去的巷子比较宽,过一辆马车绰绰有余,巷子南端最顶头是一座庙,叫无量庙,庙不大,相当于三间上房,庙的南隔壁就是四民巷。巷子的两侧和现在差不多,全是住家户,整个巷子一共住着十几户人家。杨双善说他家以前就住在北巷口,东、西两座房屋都是他家的,他记得门牌号是围墙巷6号。他说,围墙巷1号是王炳南家,在现在的围墙巷东头,离南关正街有几十米远,2号是王生荣家,3号是杜帽寨家,4号是长安路派出所,5号是陈芳轩家,这几户人家门都朝北开,门对着城墙,新中国成立后因未入社,都成了居民户。

  杨双善说,围墙巷的7号、8号在他家的西边,是杨家和田家,他们都是大户人家。再往西,就是现在的中行振兴路小区大门口,这里曾经有一座教堂。

  说起南郭村的来历,今年已经82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黄树琴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南郭村因在南郭门外而得名,其范围就是南郭门外(围墙巷以南)长安北路东西两边到南稍门十字这一片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南郭门外这片区域的农户纷纷入社,并被分为南郭一、二、三、四村。南郭一村在现在的红会医院这一片,南郭二村主要集中在围墙巷,南郭三、四村在四民巷这一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南郭一、二、三、四村改为生产小队,并成立了建中大队,大队部就设在四民巷的中段。1980年建中大队又改回南郭村,原来的四个小队也改成了四个居民小组。

  四民巷在围墙巷的紧南边,从长安北路中段进入,呈Γ形。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绍,该巷形成于1937年,因居住着四户人家而得名。当时的建中大队队部就在四民巷的中段,队部的办公用房占用了僧人石纯一的部分私宅。杨双善介绍,石纯一原为小雁塔方丈主持,1926年,在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城的战斗中,小雁塔作为城南高地及战略要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由于战火不断,僧侣纷纷逃离,石纯一也许就是那时逃离出来落户四民巷的。新中国成立后,石纯一拿土地入社,成为南郭村村民。

  在四民巷的中段,有一个南关综合市场,人来人往,生意火爆。杨双善说,这里最早是西安市建筑三社的地方,后来改成农业机械厂,农械厂搬到小南门后,这里又成为西安汽车配件四厂。

  四民巷南巷口的对面,是现在的中贸步行街。杨双善说,这条街以前叫雁塔寺街,因为这条街向南过友谊路沿着小雁塔公园的东墙一直通向夏家庄,南郭村人把这条街也叫小雁塔路。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路的西边是西安帆布厂,东边是棚户区还有垃圾场。现在的西安市第六中学(原九中)南门对面也有一条叫雁塔寺街的道路,杨双善说,这条街以前是个小土路,没有路名,南郭四村的一些住家户曾住在这里。雁塔寺街拆迁后,政府将这条小土路拓宽改造,并将雁塔寺街的路名挪到了这里。

  如今的南门外,高楼林立,繁华尽显,南郭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当年的南关正街,也更名为长安北路了。一场春雨过后,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漫步在长安北路上,两边的行道树郁郁葱葱,中间的绿化带红绿相间,偶尔的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看着脚步匆匆的行人,我似乎听到了当年李自成在此攻打西安城的呐喊声,也仿佛看到了“二虎守长安”时“镇嵩军”在此来来往往的惶恐状。而今,历史的烟云早已尘封,长安北路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躺在那里。

  夜幕下的南稍门星光点点,闪烁的霓虹灯让人沉醉在春夜的城市繁华中。我站在南稍门十字向北望去,两边的高楼大厦见证着古城的飞速发展。然而,脚下的这片土地却曾因战争,不是残垣断壁就是壕沟纵横,作为南郭城的正南门,南稍门也随着南郭城的灰飞烟灭仅仅剩下一个名称而已。在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渼大厦的楼下,杨双善说,南郭城的南稍门就在现在长安北路的中段,也就是围墙巷东段的正对面。南郭城毁灭后,南稍门也很少被人提及。现在的南稍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称呼,指的是友谊路与长安北路十字一带。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十字叫郝家坟十字。据说有一位姓郝的朝廷命官葬于此地,有户常姓人家在此为郝家照看祖坟,郝家坟十字由此传开。新中国成立前那里荒无人烟,十字的东南角有一个很大的涝池,人们叫它“杨家坑”。涝池的北边,有一个车马店(现在的泛渼大厦位置)。那时,从草场坡下来进城的人就在此歇脚休息。南关曾是四川、汉中等地进西安的必经之路,长途贩运山货来西安,首先要在这里落脚。于是,南关成了桐油、生漆、猪鬃、板栗、茶叶、木炭等传统土产山货的集散地。杨双善介绍说,西后地有南郭村大片土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后地周边几乎全是菜地和坟地。那时的西后地还没有振兴路,振兴路是上世纪80年代开辟的。80年代后,西后地以居民区为主,企业单位相对较少。在现在振兴路小学东边位置上,过去有个锦华木器厂,主要生产桌椅、板凳、床头等家具。杨双善记得木器厂规模挺大,在南关正街东西两侧的东后地和西后地都有厂区。

  因地处城市中心,南郭村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1981年,南郭二村(围墙巷)和南郭三村率先“撤村转居”,村民变成了城市居民,原来的南郭四个村子,只剩下南郭一村和南郭四村。此后的数年间,因城市建设需要,南郭村的耕地逐渐被国家征用。2006年6月,南郭村“撤村转居”后,大部分村民被政府安置到了友谊西路的南关新村。南郭社区也改为小雁塔社区。2018年年底,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启动,为西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南郭村村民再一次面临被拆迁的命运,但他们无悔,说虽然被多次拆迁,但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谁让自己是唐坊里的居民呢!

  严格说,南郭村不是一个传统的村落,村庄的形成不足百年,村民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是逃难而来,汇聚一起。作为城墙根下的村庄,南郭村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愿南郭村的消失不会因历史的发展而悄无声息。记住了南郭村,就是记住了一段历史,记住了我们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乡愁。


------2025年10月11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11/content_30300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