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说“蟹八件”[周铁钧]

(2025-10-11 17:20:5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俗话说:“高粱晒红米,螃蟹顶盖肥。”又是一年一度吃蟹的好时节。

  国人食蟹,历史悠久。《汉武洞冥记》载述:“善苑国贡一海蟹,长九尺,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膏。帝宦共啖,执螯以餐,骨壳皮渣拥桌。”说的是善苑国给汉朝进贡了九尺长的大螃蟹,汉武帝请来几个大臣共餐,大家手握蟹钳,疾嚼粗咽,蟹壳在桌上堆似小山。该书属志怪小说,不能作为史实采信 。但事实上,汉代已有食蟹记载,不过,蟹多为贡品或贵族享用,普通百姓并不常见。

  《明·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八件,用金、银、铜打制,小巧玲珑,合称“蟹八件”。民间传说,苏州人漕书发明了食蟹时专门拆解螃蟹的工具,从开始的锤、剪、钎三件,逐步添加到垫桌、敲锤、劈斧、长叉、圆剪、镊夹、剔钎、挖匙八件。

  用“蟹八件”食蟹,讲究的是一份“细工慢品”的仪式感,每一步皆藏巧思:先将蟹置于垫桌之上稳住身形,再持敲锤轻叩蟹壳四周,借巧劲震松壳肉粘连;随后用圆剪剪下蟹脚与螯钳,以镊夹夹住肢节,配剔钎深入缝隙,将细嫩蟹肉完整挑出;接着换劈斧撬开蟹脐、揭开背壳,剪去蟹胃、蟹腮等污物,最后拿挖匙舀取金黄蟹黄与雪白蟹肉,每一口都不浪费。

  这套工具,让食蟹脱离了“手剥牙咬”的粗率,转而成为优雅的拆解艺术。若是食蟹行家操持,动作如庖丁解牛般利落,既能将蟹肉吃得丝毫不剩,吃完后还能将蟹壳、蟹肢拼回整蟹模样——既是美器与美味的双重享受,更把中式饮食里的情趣与技巧,藏进了这一顿慢下来的蟹宴里。

  “蟹八件”在明清时期逐渐流行。“蟹八件”拆壳取鲜,不但尽享甘腴,增添雅兴,还是宫廷豪门、富商文人游艺的方式、阔绰的象征。清代的江浙等地,每年河蟹肥美季节,文人雅士聚会宴请,盛行用“八件”吃蟹赌酒,以食肉快净、拼壳逼真者胜。有诗句为证:“锤敲蟹壳唱八件,金锯剖螯举觞鲜。吟诗赏菊人未醉,镊蟹赌酒乐似仙。”

  随着“蟹八件”的普及应用,其材质、做工也开始讲究起来,由铁打、铜铸发展到金银雕錾。明清时期,江南等地出现专门制作蟹八件的店铺,材质由铁、铜发展至金银,并融入雕錾工艺,成为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深受富豪与藏家喜爱。

  民间传说,清代苏州富商袁起度嫁女,陪送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嫁妆九十九箱,虽气派至极,但有个豪绅还是建议再添一样“蟹八件”,喜欢食蟹的袁起度即刻采纳。此虽为传说,但事实上,晚清至民国时期,苏州及周边富贵人家常将金银或铜制“蟹八件”列入女儿嫁妆,寓意富贵雅致,成为江南婚嫁中的一种文化符号,但并非所有女孩的必备物品。

  如今,人们似乎不愿再为吃一只螃蟹“大动干戈”,“蟹八件”也淡出公众视线,只有在高档酒店宴请贵宾或传统饮食文化展演时,还偶能见到它的身影。虽然“蟹八件”已很少实际应用,但它蕴含的精致高雅、智慧匠心,永远是餐饮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025年10月1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11/content_30299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