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都”西安文化的“金色名片”[王雄文]
(2025-10-11 17:15:45)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打造“唐诗之都”,建设文化品牌,这是西安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务实举措;也是延续长安历史文脉,挖掘唐诗文化底蕴,明确西安文化定位,展示西安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魅力的一项具体行动,对于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唐诗之都”建设的人文优势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西安,唐时称长安,是唐代的都城,是名副其实的唐诗故乡。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据统计,在现存5万多首唐诗中,描写长安的诗篇非常多,“长安”一词出现了大约1400余次。唐诗中,描写长安人文景观的诗篇数不胜数,《全唐诗》中仅涉及大雁塔、曲江、青龙寺和乐游原的就达300多首。而唐代著名诗人又几乎都曾在长安居住、生活过,有的就是长安人,许多唐诗名篇都是以长安为背景创作的,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耐心寻味的故事。长安与唐诗,淬炼于历史长河之中,其文化之光一直辉映至今,荡涤着人们的灵魂,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可以说“唐诗”是西安的一张天然名片、“金色名片”,“唐诗”是西安的文化底色。把西安打造成“唐诗之都”、“世界诗城”,可以说是天时地利,恰逢其时。
“唐诗之都”建设的最初源起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学者刘厚生先生在西安参观游览,深为西安唐诗文化之丰厚而感动,回去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愿西安成为诗城》,认为西安是名副其实的唐代诗歌的首都。
虽然唐诗是全国性的,但唐代大诗人几乎没有不在西安(长安)居留过。西安既有诗的传统,又有碑的传统,古代的碑林琳琅满目,令人不胜景仰,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现代的西安建成唐诗的“碑城”岂不大佳!如在西城或南城门口立上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碑,在沉香亭畔立上《清平调》之碑,在香积寺立上王维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之碑,大雁塔边立上杜甫、高适、岑参等相和之诗碑……走到哪里都能读到好诗,看到好诗篇好碑刻,该是何等赏心悦目的美事。那时,西安不仅可以成为诗碑之城,西安人民更可以成为“诗城”之诗民。
学者刘厚生先生的这一良好建议,得到了西安人民的热烈响应,并积极实践,付之行动。
“唐诗之都”建设的启程迈步
西安创建“诗城”,打造“唐诗之都”,一开始就赢得好评。
1984年西安在东大街两旁的栏杆上,挂起了6块数尺的油漆诗牌,诗牌为白底黑字绿边,上面分别写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李商隐、贾岛、韩翃、司空曙、施肩吾等吟咏长安的诗句,加上那劲健凝重、飘逸潇洒的书法,给古城增添了几分诗意和雅气。此举受到各方舆论的关注,《陕西日报》《中国旅游报》等多家报刊载文,盛赞这一美事。后来在西安碑林区的大新巷、卧龙巷、枣园苍、龙渠堡等四条街巷的墙壁上,又制作了200多块诗牌,上书唐代大诗人的名篇佳句。这些诗牌有方形、圆形、桃形、扇形、六边形等多种形式,并配有插图,诗情画意,扑面而来。只见家家门前花,户户墙上诗,别有一番情趣。一些墙面上的字迹至今还依稀可见。
“唐诗之都”建设的持续推进
进入新世纪,西安在建设“诗城”、打造“唐诗之都”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01年,西安在护城河环城路边和平门至文昌门段,竖立了4块诗碑,材质为棕红色大理石贴面,再加上绿色笔迹刻制的唐诗,显得既现代又高雅,成为西安旅游的又一亮点、看点,有力地推进了西安的文化建设。
2005年,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建成开放,给这里增添了浓郁的诗意。八尊唐代名家大师的雕像竖立在广场东西两侧,其中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书法家怀素和散文家韩愈等。在大雁塔周边及北广场数百根灯柱的四面上都刻有唐诗,人们在这里游览美景、品味唐诗佳句,别有一番体味在心头。特别是在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内,随处可见刻有唐诗的石刻和石柱,杜甫的《丽人行》、杜牧的《山行》、祖咏的《终南望余雪》、韩翃的《寒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这些好诗好字,与环境融为一体,将人们置身于浓浓的诗意之中,令人真切感到身处唐诗的故乡。而大雁塔以南的唐城墙遗址公园,可称为唐诗的荟萃之地。在最东端的唐诗迷宫,迂回曲折的走廊墙壁上刻有《兵车行》《燕歌行》《渭城曲》等40多首唐诗,旁边的诗柱上则刻有28首唐诗。距此不远有一座吟诗坛,这是一个圆形(直径42.8米,高3.6米)、类似回音壁的建筑,分内外两层墙,环形石壁内外均雕刻有各种书法体的唐诗共88首。游人至此,都会驻足观赏,一饱眼福。
“唐诗之都”建设的创新之举
大唐芙蓉园是展示唐文化的地标建筑之一。这里有一座全长120米、高约4.5米的唐诗峡(谷),57首唐诗经书法家书写镌刻其上,同时上面还有由20个雕塑人物组成的唐诗故事、以及与诗人有关的典故。人们在这里徜徉游览,不仅能读到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还能观赏到技艺精湛的书法艺术。
此外,在芙蓉池北岸,有以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句为题材制作的仕女雕塑,白色大理石雕像与草坪、花丛、绿树融为一体,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旷世风采和唐诗内在的精髓魅力。
2010年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西安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这里有一座“大唐诗书”新景观,位于太液池的南岸,数十首唐诗镌刻在4米多高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同的诗采用不同的书法字体来表现,真草隶篆,各显千秋,不仅诗美、字美,环境也美,人们在此游览,既领略了大唐的历史,又受到唐诗的熏陶,别有一番感受和情趣。
“唐诗之都”建设的广泛行动
近几年,西安曾多次举办唐诗吟诵雅集活动,吟诵唐诗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在中小学生中举办诸如“诗满长安春相约”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莘莘学子吟诗朗诵,诗情洋溢、热情激荡,心中播下了热爱唐诗的种子。
2025年西安举办“唐诗总动员”之“我最喜欢的西安唐诗”征集活动,还有唐诗书法大赛,让广大市民参与,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在大唐不夜城已形成一条“唐诗之路”,游客举首即可读到唐诗,并可与“李白”对诗交流,达到深度参与。
在长安区,已建成推敲园、少陵园、韦氏故里等多个唐诗主题公园,发掘唐诗文化已成为普通群众的自觉行动。长安的乡贤们自筹资金,利用自家的房屋,创办了“城南唐诗艺术村”“王维诗歌艺术馆”“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杜甫文化艺术馆”等8个唐诗艺术馆。这种“百姓爱唐诗、百姓传唐诗”的弘扬唐诗文化活动,表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蓝田县,以辋川为唐诗文化承载地,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唐诗,绘就唐诗文化新画卷。王维曾在辋川生活了十多年,写下了大量诗歌,并留有《辋川集》。如今,王维辋川故居遗址和诗中的白石滩、金屑泉、孟城坳、鹿柴、欹湖等处已经厘清,并设置标识,处处皆有唐诗印记,人们可探寻王维足迹,实地感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和文魂。
“唐诗之都”建设的再度出发
多年来,西安在“唐诗之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今,西安再次发力,制定了《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并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这是一个具体务实而又非常高明的举措。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唐诗文化,这是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其它城市所不能比拟的。西安应增强文化自信,拓展文化思路,大力发掘唐诗素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比如在中小学普及唐诗教育,编写课外读本,突出长安特色;在商场、公交、地铁等合适位置印制唐诗,传播唐诗;设立唐诗文化一条街,建立社区诗墙、诗牌;还可建“唐诗餐饮”店,设唐诗菜品,办唐诗主题宴会,让人们在就餐时也能感受唐诗文化的魅力……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具体、更细致,把“唐诗之都”这一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未来可期!
------2025年10月1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11/content_302998.html
前一篇:水暖工老张[苏阅涵]
后一篇:趣说“蟹八件”[周铁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