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读李斯《峄山碑》才知秦始皇也爱“游记”

(2025-09-27 09:13:44)
分类: 书法知识讲堂[转]
  近日,正在秦皇岛博物馆热展的“碣石驻跸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中,一幅拓本引来无数关注,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碑刻《峄山刻石》拓本——



  每巡一处就留下一方刻石

  秦始皇喜欢用碑文记录足迹

  峄山刻石,又称为峄山碑。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与泰山南北对峙,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碑等,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峄山刻石原石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峄山时所立,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刻石碑文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所书,是后世学习秦代小篆的范本,也是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封禅天下的实物,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向东沿海巡视时北至碣石,南至会稽。就像现代人们到陌生的地方旅游时,喜欢用游记或纪念品证明自己曾游览过此地一样,秦始皇喜欢用碑文来记录自己的足迹,每巡一处就留下一方刻石。连带峄山刻石在内,这样的刻石共有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芝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故也被称为秦七刻石或秦七碑。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除峄山刻石外,其他刻石的刻辞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均有记载,内容一致是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在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于元年(即公元前209年)出巡时,又于每一方刻石旁复刻诏书,并刻下随从大臣姓名,以彰秦始皇功绩。岁月更替中,这七方刻石或毁于天灾或佚失于乱世,至今较为完整的只有琅琊刻石,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峄山刻石的遭遇尤为坎坷,它先是在南北朝时期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峄山时命人推倒,后又因被烧而字毁碑裂,只余拓本流传于世。唐代时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之事,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一句,即是对此事的记载。

  “书同文”创秦小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变革

  峄山刻石不仅能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也是研究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的珍贵资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首次统一汉字书体,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创秦小篆。篆书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之首,其结构匀称均衡,上密下疏,点画婉转匀称,线条圆润劲挺,整体清瘦修长,可见文人傲骨,是书法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书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等人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规范了汉字使用,是其主要功绩之一。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变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峄山刻石圆首方座,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碑文即为秦小篆,分144字的“始皇诏”与79字的“二世诏”两部分。“始皇诏”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为:“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秦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二世诏”主要记录丞相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二世诏”部分记录了秦二世对金石刻辞的看法,以及丞相李斯等人的奏请。秦二世认为金石刻辞应明确记载始皇帝的功绩,以示对先帝的尊重。李斯等人则请求补刻诏书,以彰显秦二世的统治成就。最终,秦二世同意了这一请求。

  《峄山刻石》书法中锋用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点画粗细均匀,尽在法则的樊篱之内。刻石碑文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严谨工整,结构匀称均衡,布白整齐,笔画婉转刚健,上密下疏风格端庄,一丝不苟,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明赵宧光评云:“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清王澍《虚舟题跋》《峄山刻石》云:“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又云:“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

  由大篆演变为小篆,并开始走向规范和定型,这是我国汉字内在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包括《峄山刻石》在内的秦代诸刻石,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规则、秩序和理性。因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隐有居高临下俨然之态,令观者生出须仰视而观的感觉。

  碑文在章法上行列有序,规矩和谐,起笔收笔及转折处线条劲挺,气势雄浑典雅,整齐划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典范

  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价值

  明代都穆《金薤琳琅》中记载,峄山刻石有长安本、绍兴本、浦江本等摹本翻刻。其中,长安本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版本,是北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摹本翻刻,年代最早、摹刻最精、影响最大,被公认为是目前书法界的最佳摹本。

  据史料可知,李斯尤擅篆书,其所书秦篆又称“玉筋篆”。唐代张怀瓘评李斯的小篆是“斯小篆入神”,在书法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之说,“二李”指的正是秦李斯和唐李阳冰。

  李斯所书小篆不仅是秦代小篆的代表,更是后世流传的小篆典范。传为李斯所书的《峄山刻石》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这些刻石虽然毁于南北朝时期,但宋代摹刻碑现存于西安碑林,仍可见其书法艺术的瑰丽与历史价值。

  因而,李斯所书的秦七刻石作为“书同文”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峄山刻石的长安本虽为宋代摹刻,但整体仍保留秦篆遗意,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


------2025年09月27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博视野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7/content_30111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