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龙泉[康林]

(2025-09-19 18:30:44)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几十里的盘山路都是柏油马路,车开起来虽然上坡下岭,但一点不颠簸。

  暑气沿着车窗缝隙往里钻,空调开至最大挡,吹出的风却仍带着几分黏腻。直到车轮碾过最后一段柏油路面,前方山坳里忽然飘来一缕清凉,同行人指着远处的飞檐喊:“到白龙泉了。”

  白龙泉在路边,半山腰。循路而下,先见一片浓荫。几株老榆树枝叶交错,在山道上空织成天然的绿伞,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落在青石板路上,碎成点点金斑。再往前走,便听见水声——不是山间溪流的潺潺,是带着几分力道的哗哗声,像有人在暗处拨动琴弦,清脆得能洗去心头的燥热。转过一道小弯,一座青灰瓦亭忽然撞入眼帘,亭檐下悬着木匾,“白龙泉”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左看如青山叠翠,右观似流水奔涌,只是落款处的字迹被山间风雨浸得模糊,让人忍不住驻足猜想:当年题字之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为这汪泉水动了心弦?

  走近才发现,这亭子竟建在一口水池之上,不由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十余平方米的水池泛着粼粼波光,水面不住地翻滚,像是池底藏着一口烧火的大锅,将水熬煮成了朵朵绽放的牡丹花。水花升起时,带着细碎的凉意,也带着幽幽香气,溢出亭外,扑在脸上,瞬间驱散了一路的暑气。亭柱与亭顶爬满了藤蔓,细碎的小白花串串垂落,晶莹得像凝结的浪花,风一吹,花瓣轻轻颤动,又似泉水凌空撒开的碎银,落在绿叶间,久久不散。

  踏入亭中,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外面是蝉鸣聒噪的酷暑,亭内却如开了空调的密室,凉气从脚底往上漫,连鬓角的汗珠都瞬间收了回去。噪声也被隔绝在外,只剩下泉水的流淌声,“哗哗,哗哗哗”,时而急促如珠落玉盘,时而舒缓似月下鸣琴,听得人耳清目明。抬头望去,亭后山岩上舞动着两条三米长的白龙,怒目圆睁,鳞爪飞扬,好像就要破岩飞去。汉白玉雕成的龙身恰好与山岩上天然形成的白色石筋嵌合在一起,仿佛龙本就是从山石中生长出来的。泉水顺着石筋流淌,穿过龙身,从龙嘴中喷泻而出,形成两道小小的瀑布,落入下方的水池中。阳光照在水花上,能看见细小的水珠折射出的彩虹。两条龙左右对称得恰到好处,既有自然的野趣,又含人工的精巧,让人忍不住感叹,能想出这般设计的人,定是读懂了山与水的心意。

  我蹲下身,用手掬起一捧水。水凉得像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冷饮,却没有冰碴的刺骨。送入口中,先是清冽,随后有一丝微甜在舌尖散开,顺着喉咙往下滑,连带着五脏六腑都清爽起来。同行的人纷纷拿出一瓶瓶纯净水,将水倒进水池,这些束缚在塑料瓶里的水融在白龙泉中,仿佛重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也变得灵性无比了。我们又把空瓶一一灌满,泉水在瓶中轻轻晃动,映着亭外的绿意,竟让人觉得这一趟山路没有白走,像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坐在亭中的石凳上,看着泉水从龙嘴中不断涌出,我们都陷入沉默。山风入亭,泉声入禅,让人无所思,无所欲。不知不觉,日头渐移。起身离开时,刚出亭子,便被一股热浪包裹。蝉鸣声、鸟叫声重新涌入耳中,与亭内的清静形成鲜明对比。

  上车了,回头望去,那座青灰瓦亭仍立在半山腰,泉水的哗哗声隐约传来,像是在与我们道别。其实,我很想重来,我很想在一个月夜,携一壶酒、一张琴,坐在白龙泉边细酌,弹一曲自创的《龙泉听月》……


------2025年09月19日《西安晚报》第8版副刊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19/content_29930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