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情深矣,最是周明[孙卫卫]

(2025-09-19 18:24:38)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2023年是母校周至中学建校80周年。暑假,校领导一行来北京和校友聚会。周明老师没有参加,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在聚会上,老校长深情回忆了十年前的聚会,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还说他这次来北京看到周明老师背有些驼了,心里很难受。

  2024年1月,在京的部分校友为周明老师庆贺生日。当他走进场内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和老校长一样难过,一直号称“80后”“老小伙”的周明老师怎么一下子就变老了呢?

  中国散文学会给与会者赠送了周老师的著作《文坛往事》。周老师坐着,我们拿着书站在他身后一一与他合影。大家都照完了,他问主持人、我的学长刘元林:“卫卫在哪里?卫卫照了吗?”我又拿着书,跑过去和他再次合影。我脸上笑着,心里却难受。

  第一次知道周明老师的名字,可能是我读初中一年级或者二年级时。忘记了是在县城亲戚家里,还是在一位叔叔的门店里,听说我喜欢写作,跟我聊天的人很自豪地说:“《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周明是咱县马召镇人。”

  “什么?《人民文学》?”我那时虽没见过《人民文学》真容,但早就清楚这份刊物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周至人、作家、北京、《人民文学》、副主编……集这些词于一身的人,该是多么了不起啊!

  从此,我记住了周明老师的名字。

  读他的文字是1990年秋天,我上初中三年级,时任陕西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骞国政老师寄来作品集《寸草集》。序言《文学岁月总多情》是周明老师写的,其中有这么一句:“又因为我们同是周至人,凡他写到故乡的那些篇章我尤其感到亲切和激动,不时引起共鸣。”

  上高中后,才知道周明老师也曾是周至中学学生,因为老师们经常讲到他。那年秋天,我读到了陕西作家李敬寅的散文集《春华秋实》,书中有一篇文章《情系终南》是专门写周明老师的。

  从文章中,我大致了解了周明老师的一些情况:上小学时经常去学校附近的仙游寺玩耍,寺庙墙壁上书写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老师要求背诵。1951年周至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学系并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55年秋天从兰州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作家协会。先是在青年刊物《文艺学习》做编辑。1957年冬调入《人民文学》编辑部,从编辑、诗歌散文组组长一直做到常务副主编。他与文艺界许多知名人士,甚至政界的人士都有往来。

  1993年,《周至报》复刊,报纸时不时刊发周明老师的散文,多是回忆和文学大家的交往,还发表过他和骞国政老师为新版《周至县志》合写的序言。每一篇,我都认真阅读。

  还是那一年,他的散文集《那年冬天没有雪》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给他写信,记不得是把十块钱夹在信里,还是同时从邮局汇去,希望买这本书。奇怪的是一直没有收到他的回复。

  我在北京工作后,每次回老家,经常有亲戚和朋友问我:“你和周明老师很熟吧?”我说:“我还没见过他!”他们说:“你们都在北京,找机会认识认识他。他家乡观念重,为咱县办了不少好事呢。”

  这我知道,县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楼观台”这三个字,是他请茅盾书写的。他还请臧克家为周至电影院题写院名,请贺敬之为《周至报》题写报头。他请中央领导同志拨款修建仙游寺,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毛主席生前曾书写过《长恨歌》。为了找到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周明老师先是联系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思齐和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她们查找后说没有。他又找到毛主席秘书田家英的亲属,亲属说,如果有,也上缴中央了。后来,通过中办某部门同志终于在中央档案馆找到,履行手续后复印下来,仙游寺把它刻在碑上,这是毛主席手书《长恨歌》第一次公开展示。他请王任重、马文瑞、冰心、赵朴初、关山月、刘白羽等30位名家为仙游寺题词,仙游寺刻碑留念。他为家乡办事,真是不遗余力。

  大约是2002年秋的一天,我去中国作家协会参加某作家作品研讨会。到时会已开始,看会议名单,有周明老师,环顾四周,他坐在我前面一排。正好那天我带了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在一张字条上简单介绍了下我,夹在书里,轻轻拍了拍他的背,把书递给他。他一看名字,转过身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散会后,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我回咱们那里,他们说起过你,今天终于对上号了。你年轻,一定好好写。”

  我在报社做记者时,多是在文学研讨会上和他碰面,他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说我和他是高中校友,这些年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等等。我不做记者后,多是利用母校领导来京的机会小聚。包括周明老师在内,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在学校的时光。

  可能由于我和他都是文学写作者的缘故,校友们相聚,感觉我们更亲近,说起文坛上的某个话题或者掌故,可以滔滔不绝一直讲下去。我是他的乡友、校友,也是他文学上的小友。十年前,在京校友为他庆祝八十岁生日。午饭后,他用毛笔写字,给每个人都写了一张后,对我说:“卫卫,我给你再写一张吧。”旁边有人露出羡慕之色,笑着问他:“卫卫咋就不一样?”他回答:“我们是文友呢!”我经常接到他打来的电话,说又在报纸上看到评论我作品的文章或者图书得奖的消息。我说:“周老师,您也关注到了啊!惭愧惭愧。”打电话,他有时是普通话,有时是家乡话,或者正说着普通话,瞬间又转为家乡话。他说:“卫卫,你势头好,要好好写,为咱家乡争光。”

  2017年,母校要建以他名字命名的艺术馆,陈校长专程赴京,听取他的意见。他不让给他一个人建,要建就给所有毕业的周中校友建,他只作为其中一部分。他提到了在京的刘元林兄和我,还提到了家乡的多位名家。很快,他请贺敬之先生题写了“周至中学校友艺术馆”馆名。那年深秋,他和我的学兄专程从北京回到母校,参加开馆仪式。

  提到周明老师,我们在京的校友一致称他为“第一学长”。第一,当然是指年龄,他是周至中学在京年龄最大的校友。第一,也指他为母校为家乡做的事,在所有校友里无可争议排第一。在校友里,他的职务不是最高,但是,为母校为家乡办事的热情最高、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周至县委副书记,后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也是作家的张长怀同志曾赞叹:“艰苦玉成,尽显乡情;乡情深矣,最是周明。”

  是啊,“乡情深矣,最是周明”!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付出,真的没有人能比得过他。

  当初,我没收到他的回信。他遗憾地说:“对于从周至寄来的信,我都很重视,如果收到不会不回的,况且你还寄钱要买我的书。”我安慰他:“周老师,也许我地址没有写对,那时您已换了工作单位,我还寄到原来的单位。寄的普通信,没有挂号,也许在寄的过程中丢了。”

  他说:“卫卫,我们认识早一些该多好!”

  最近一次见他,是今年一些乡友为周老师过生日。他特意给了我两份资料,一份是《白居易周至诗作》,一份是周至县仙游寺博物馆收藏的现代名人题留吟咏仙游寺诗联句词集锦(周明征集部分)。

  2025年9月16日晚,周明老师辞世。这些年,他最大的心愿是再回老家周至一趟,可惜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对他、对我们,都是遗憾。


------2025年09月19日《西安晚报》第8版副刊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19/content_29930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