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发五元[赵仕华]

(2025-09-17 18:19:4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清晨,我送孩子去学校。土司衙署的石阶沐浴在阳光中,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我拾级而上,一转头,就看见了旁边的一间铁皮屋,透过门能看到屋里有一块纸板,上面用粗黑的记号笔写着:“理发五元”。

  纸板在墙上孤零零地悬着,一阵秋风猛地吹来,它开始不停地摇晃。像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吹来的一阵风,忽然撞进了2025年的秋天。

  那一刻,我恍惚回到了小时候。郑师傅经常来学校理发,他背着帆布包,骑着自行车。中午休息时,他就在学校教室前的屋檐下找张学生凳,再到老师办公室找个盆装点井水,然后立起一面镜子、掏出一块皂、甩开一条围裙,再拿出理发剪、比拳头大的方正的海绵。他往那里一站,立即就有学生围上来——老师早就通知大家,某天郑师傅会来理发。没有霓虹灯牌,没有会员折扣,更没有对讲机别在胸前、彼此隔着三米却还要用麦克风沟通的“造型总监”。那时的理发,就是真真切切的“理发”。你坐下,他动手,推子嗡鸣,碎发落下,十来分钟,人就精神了。

  而现在,很多发廊推门进去,先被各种“总监”“首席”的头衔晃晕,再被一册精美的各种造型及价目表轻轻“劝退”——剪发六十八、焗油一百八、护理另算。店里香氛扑鼻,音乐嘈杂,每个人都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细看那册子,好多发型看起来差不多,但价格却有很大的出入。你好像不只是来剪头发,而是来看有多少发型,再参与一场由价格、头衔与高科技仪器合演的现代仪式。

  可土司衙署这里,只要五块钱。

  没有霓虹灯,没有玻璃门,没有推销话术。就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半旧的短袖衫,手握电动理发剪,站在逼仄的铁皮屋。他身后是通往农贸市场的台阶,面前是一面镜、一把椅、一只工具箱。地上散着些头发茬,风吹过,轻轻滚向石砖缝隙。

  我驻足看了片刻。阳光明亮,空气里有灰尘和金属晒热之后的气味。他没有招揽,只是偶尔抬眼看看过往的人,目光平静,如一泓清泉。

  隔几日,恰好赶集。

  我再次路过,发现理发店的椅子上坐着人。是一位老人,穿着灰蓝色的外套,脊背微微佝偻着。中年男人正为他修鬓角,动作不紧不慢。推子的声音低而稳,像蜜蜂振翅。老人的眼睛闭着,嘴角放松,仿佛睡着了,又仿佛很安心。

  旁边还等着几位,都年纪不轻了。他们坐在长凳子上,低声聊着天,说化肥价钱、说孙子开学、说今年雨水好不好、说玉米收到家没有。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催促。这一刻,时间好像被接回三十年前——剪头发就是剪头发,不用排队取号、不必提前预约,你来了,就坐下等。等到了,就安心交出发梢,也交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

  最初,我觉得五元钱能理什么发?现在我才知道,这五元理发摊存在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便宜”。

  它更像一个温柔的抵抗。抵抗不断刷新的价格标签,抵抗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抵抗那种明明面对面却要靠机器说话的疏离感。它让理发回归成一件简单、踏实,甚至充满人情味的小事。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它更是一座桥——连接着他们熟悉的那个世界:朴实、透明、有温度。

  时代变得太快,但总有些人被留在熟悉的节奏里。他们不需要染烫拉吹,只需要把头发剪短,把鬓角修齐,甚至是把头发全推光变成光头,把整个人收拾得清清爽爽。五块钱,是他们所能接受,也认为“值”的价钱。那不是消费,那是一种约定、一份信任、一场心照不宣的相守。

  秋风一次次吹过铁皮屋,“理发五元”的纸板一次次轻轻晃动。它像一枚时光的书签,卡在小城的缝隙里。仿佛在说:慢一些吧,简单一点,理个发而已,何必那么复杂!

  我转身离开,没有剪发,却带走了某种更珍贵的东西。那是一份突然的安静,来自这个时代缝隙中,依然固执存在的、五元一次的温柔。


------2025年09月17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17/content_29866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