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从长安来/意向千秋去/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精彩上演

(2025-09-15 18:39:32)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巍巍秦岭,诗道终南;泱泱中华,心意长安。9月14日晚,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在翠华山脚下精彩上演,现场以秦岭和山水田园为实景,带领观众在唐诗之都中穿越时空,尽赏唐诗之美,让千年前的“唐诗之花”绽放在秦岭脚下。秦岭独特的生态魅力和简约、庄重大气的文化内涵,在光影交错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意对话 回到千古名篇诞生时

  夜幕低垂,光影交错。19:30,以夜空为天幕,以秦岭为背景,在全场热烈的期待中,演出正式开始。

  此次演出将秦岭、长安、唐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通盘考虑,一篇章一风格,分别为序曲《诗从长安来》、第一篇章《唐诗之美》、第二篇章《我爱唐诗》、第三篇章《唐诗颂歌》以及尾声《意向千秋去》,通过情感意向、观众互动、秦腔秦歌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创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唐诗的大文化,抒发对唐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唐诗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美唐诗,表情言志。第一篇章《唐诗之美》,演员们身着华服,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浪漫的氛围,将观众引领至杜甫、李白等诗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将千古名诗场景演绎得栩栩如生,让人尽赏唐诗之美,带领观众“穿越”到大唐,回到千古名篇的诞生时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第二篇章《我爱唐诗》的互动环节更是将节目推向高潮,在情景演绎中加入“飞花令”背诗、斗诗环节,以唐诗名句接诵形式,调动起现场观众争诵唐诗的热情和火热的现场氛围,展现唐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章《唐诗颂歌》中,节目创新演绎的《使至塞上》,用秦腔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塞外狂沙、铁血丹心的世界,共同领略意境雄浑的边塞风光,激起心中那份永远炽热的家国情怀。

  “诗从何处来?诗从长安来!意向何处去?意向千秋去。”演员们深情地吟唱,道出了千年古都的诗意情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随着艺术家们激情澎湃的《将进酒》演唱在热烈的气氛中,此次活动落下帷幕。

  穿越时空 波澜壮阔的唐诗图景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们仿佛亲历一部波澜壮阔的唐诗史诗。

  从青山实景到诗情画意,观众们看到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但难得之喜却叩响了这位诗人简陋的蓬门;诗仙李白潇洒飘逸,面对报国无门的现实困境,他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剑破“行路难”的“茫然”;白居易笔下,《长恨歌》字字泣血,呈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王维笔下的秦岭,秋色空明的《山居秋暝》;还有离别筵席上的送行之歌,《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的豪情与孤寂,在独酌与对饮中流淌成不朽的诗行……

  每幅图景都如恒星闪耀,首首唐诗像明珠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整个演出极具沉浸感、代入感和穿越感。“这不仅是一部演出,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山水秦岭、唐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现场观众杨轩难掩激动之情。

  此次活动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办公室、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市林业局)、中共长安区委、长安区人民政府承办。

  活动以“秦岭为魂,唐诗为脉”,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通过经典唐诗的当代解读、全新演绎与创新表达,打造一场“触摸秦岭山水、对话千年文脉”的视听盛会。

  台前幕后 为演出增添别样光彩

  每一次精彩演出的背后,都凝聚着幕后演员们的努力。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犹如璀璨的星辰,为活动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希望通过接地气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讲清楚唐诗的大文化命题,抒发自己对唐诗的热爱,也引发未来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打造唐诗之都的思考。”活动文学编剧和总撰稿李悦表示。

  28岁的陈俞兵是演出编导之一,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接手“唐诗”命题“作文”,因此十分用心。整个排练过程辛苦自不必说,但大家都热情高涨。

  “最难的是《山居秋暝》的部分,空间分割后,演员们要身穿长长的大拖尾,表现出不一样的心境,动作质感也要有变化。如何表现出脱俗的气质和舞蹈演员的整齐度是最难的部分,比如演员们的手部位置和裙摆方向都得一致。”陈俞兵说,“要让大拖尾看着像一幅画,我们在服装选材上,试过绸缎、重布、加垫片等方式,只为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大家最完美的视听感受。”

  “能参加这次演出我们很荣幸,我们也以最饱满的情绪、最好的状态,将舞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传达给观众。”李佳和焦阳天平来自西安歌舞剧院,在《长恨歌》中分别扮演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表演此类节目。开演前,他们特意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揣摩饰演人物的心理,尽量贴近角色。

  作为演出编导,演出当晚,陈俞兵在台下目不转睛地关注着演员们的表演,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当看到记者拍摄的照片,她“哇”的一声惊呼出来:“没想到从观众席看,整个场面如此震撼,这是我们所有参与部门、所有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唐诗之都 让“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

  主题活动告一段落,秦岭的故事却没有终点。读懂秦岭、敬畏秦岭、保护秦岭,未来这座城市该如何用时代的笔墨续写秦岭的诗意?

  近年来,西安持续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汇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积极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在秦岭脚下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模样。

  据悉,下一步西安市将重点以沿山6个区县为主体,环山旅游公路为主轴,整合区域内文物遗址、民俗古镇、重点景区等,打造兼具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服务、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增进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体布局上,确定“一中心、一带、十片区、多节点”的文化公园总体格局:“一中心”指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依托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共同建设,包含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交流体验功能,通过展览、讲座、研学、论坛、非遗体验等多元方式,打造成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旅游集散地和公共服务枢纽;“一带”是以环山旅游公路为轴线的文化公园核心形象带,总长约166公里,作用是促进“交通通道”向“文化形象带”的内涵升级,重点实施形象标识系统建设等任务;“十片区”是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空间,也是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和场景塑造的主要承载,包含骊山秦唐文化保护传承区、葛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辋川诗词文化保护传承区等共10处;“多节点”是终南山文化公园内重要分散性资源点,主要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名镇名村、工业遗产、A级景区、文化场馆等,结合对各资源要素价值、现状、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分为三个级别。此外,西安市还将高标准组织实施“诗意·秦岭”“非遗·秦岭”“秦腔·秦岭”等主题文化活动,努力讲好秦岭故事,推动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创新性发掘、创造性转化。

  秦岭,是山,是水,也是诗。如今,西安市已正式启动打造“唐诗之都”计划,推动唐诗文化与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劲冲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一步步把“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的愿景嵌入现实。同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千年前的唐诗之花在当代继续绽放,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文/记者 高乐 图/记者 王健 张曦 郝钟毓 手绘/冯晓瑞 素材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25年09月15日《西安晚报》第3版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15/content_29827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