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富平宫里镇——墨玉凝千年,一凿通古今

(2025-09-05 17:18:5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清初名儒李因笃一首《邑里绝句》,“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岭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道尽了富平石刻“甲于天下”的荣光。在渭北高原的“褶皱”里,富平县宫里镇静静矗立——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平石刻”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年来,凤凰山的墨玉在石匠们的刀凿下苏醒,从唐陵的威武石狮到民间的精巧碑碣,从尘封的历史印记到鲜活的当代传承,石头虽无言,却将一段段岁月刻进了时光深处……

  定陵承古意 墨玉蕴天工

  “宫里镇因唐中宗李显定陵之下宫在此而得名。过去文武百官来祭拜皇陵,都得在下宫下马、更衣,步行到陵前,那规矩大着呢!”73岁的王孟云是宫里镇凤凰村人,祖辈世代在此守陵,关于定陵的故事早已融进他的血脉。记者的到来,也让他翻开了沉淀多年的记忆。

  他带记者来到定陵的一尊石狮前:“你看它,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依旧昂首挺胸,威严之气丝毫不减。肌肉的弧度、五官的神态,都是富平石刻的讲究。”王孟云说,“定陵营建时正是盛唐,那时候的石刻,讲究气势恢宏,与乾陵、桥陵等的石刻一脉相承,都是唐陵石刻里的宝贝!”

  定陵所在的凤凰山,是宫里镇的“宝山”。远远望去,山势起伏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而得名。而山中藏着的墨玉石,更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品。“凤凰山上有个墨玉石洞,打秦代就有人在这儿采石了。”王孟云回忆起童年,眼睛亮了起来,“我小时候常跟伙伴们钻进洞里玩,洞里的石头黑得发亮,那时候就知道这石头不一般。”

  产自凤凰山的石头,结构紧密、质坚而韧,无破碎罅隙且体积庞大。其石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墨玉,色泽漆黑如墨、外表光洁如玉、质地坚韧浑厚,历来被推崇为雕刻的上乘材料;另一种色略浅于墨玉,也称青石,质地坚硬,做成器物后,或置于几案,或悬于空中,敲击时能发出声响。这两种石头,不管是刻字还是雕人物、花卉、鸟兽,千年不变。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石料,再加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才让宫里石刻成了“甲于天下”的招牌。

  匠心代代传 刀声忆往昔

  “1989年初中毕业,我就跟着父亲学石刻,拉粗坯、搬石料,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54岁的杨小兵坐在雕刻台前,手里握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刻刀,思绪飘回到三十多年前。

  据他讲,宫里石刻起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秦,隋唐时因京城宫苑装饰、名人书画刻制、帝王将相棺椁碑碣需求而大兴,遍布关中的唐陵石刻以及国之瑰宝“昭陵六骏”等,均为当地墨玉所制。元代中期,技艺高超的宫里石匠赵信曾带领200余名匠人进京,在孔庙、广济寺留下诸多名胜遗迹。“过去石刻多供皇亲国戚使用,明清以来才更多走向民间,石碑楼、石屏风、拴马桩、供桌、石砚、石枕这些,渐渐成了百姓常用物。”杨小兵说。

  说起宫里石刻,杨小兵难掩兴奋:“上世纪90年代,那叫热闹!家家户户上山挖石头,白天凿一天,晚上接着干,一到夜里,整个村子灯火通明,‘叮叮当当’的凿刻声,夹杂着匠人们的谈笑声,能传到村外。”那时候,宫里镇的石刻不仅供应本地,还销往周边市县,石匠们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强不少,“靠手艺吃饭,心里踏实”。

  如今,身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渭南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杨小兵也开办了自己的石刻工艺厂。他雕刻的动物、人物栩栩如生,一件观音像还卖到了泰国,甘肃、四川、黑龙江等地的客户也常来订购。这些年,他先后带过30多名徒弟,外来学手艺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石刻传承的希望。

  面对日益普及的电脑雕刻机,杨小兵始终坚持手工雕刻:“手工刻刀下的每一笔、每一凿,都藏着匠人的心思,这是宫里石刻的‘魂’。手艺不能丢,丢了,石刻就没原来的味道了。”

  青年续新篇 名碑再现世

  “小时候总看爸爸在石头上雕刻,特别神奇——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经他的手,就成了精巧的工艺品。”28岁的杨嘉磊是杨小兵之子,2019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宫里镇,跟着父亲学起了石刻。

  在杨嘉磊眼里,石刻是门“磨性子”的手艺。单说一对小狮子摆件,从选料到精雕细琢,至少要花上十几天。“刚学那会儿,刻坏了好几块料,心里急得慌。爸爸总说‘石匠得耐住寂寞’,慢慢就沉下心来了。”如今的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的浮雕、圆雕技艺,还琢磨出“机雕+手雕”的新法子——用机器先打出大致轮廓,再用手工精修细节,既提高了效率,又没丢手工的温度。今年5月,他还成了富平县非遗项目富平石刻代表性传承人。

  就在杨嘉磊钻研新技艺时,宫里镇另一位石刻艺人马建军,刚忙完一件“大事”——复刻唐代《符璘碑》。

  镌字是宫里石刻的精髓之一,艺人们用自制的刻刀、字板和棉套,凭着祖辈传下的“一字三挪”绝技,突破汉字书写顺序,将字体特点、书法家的笔意精准刻在石头上。而《符璘碑》是中唐名碑,由柳公权书丹、李宗闵撰文,记录着辅国大将军符璘的生平,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几年前,富平县政府决定复刻此碑,有着37年石刻经验的马建军接下了这项任务。

  “拿到拓片时,又激动又紧张。柳体楷书讲究‘骨力劲健’,要把这股劲儿刻进石头里,太难了。”马建军说,为还原石碑原貌,他反复研究拓片,连每个字的笔画粗细、间距都逐一比对。就这么耗时11个月,他才把碑上的1700多字完整复刻出来。

  如今的宫里镇,藏着17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工艺美术大师,74家石刻企业,聚集了4000余名从业者。全镇年使用石料2万余方,制成品1.4万余方,产品涵盖石狮、华表等五大系列140余种,年产值约4.2亿元。正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让这千年石刻技艺在新时代里不断焕发生机。

  花椒满山坡 产业富一方

  “柿子红了,农民笑了;花椒红了,农民富了。”行走在宫里镇乡间,出现这样的标语。除了千年石刻和闻名全国的富平柿子,齐椒是该镇的另一张“致富名片”。

  8月下旬,雷村、前进等村的山坡上,鲜红的花椒在阳光下发亮,麻香漫山遍野。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翻飞采摘,新鲜花椒很快被送进就近的合作社或加工厂。

  “富平齐椒最早是皇家用的作料。”富平县千里椒香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晓辉介绍,“富平齐椒古称秦椒,早在唐宋时期,就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后来因历史变迁、转音称为‘齐椒’。上世纪80年代,被全省各地引进,可以说,陕西花椒的‘根’就在我们这里。”

  赵晓辉的合作社,覆盖了700余户农户,辐射富平北部沿山一带近18万椒农。为了让椒农多赚钱,合作社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5%-10%,还引进了先进设备,解决了椒农“晾晒难”“销售难”的问题。

  走进宫里镇雷村的农兴农产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新鲜花椒经烘干、粗选、精选,去掉籽、杂质等,被分级包装成袋。“每天能加工1.8万-2万斤花椒,全年加工量能达到200万斤。”企业负责人田继涛说,除线下销往西安、韩城以及内蒙古、四川等地,他们还开拓了线上市场,通过网络电商平台,最多一天能卖出2万斤花椒。

  雷村村民田凯已在该企业工作5年,“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很知足”。

  目前,宫里镇花椒种植面积达2.7万余亩,年产量3000余吨,年产值约2.3亿元,60余家涉农经营主体覆盖产加销全链条。从“皇家贡品”到“百姓致富果”,富平齐椒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椒”响曲。

  “宫里镇的底气,一半在石刻,一半在花椒。”宫里镇镇长吕耀鹏说,下一步,镇上将依托石刻产业园、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优势,打造“石刻+”产业集群,让千年技艺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同时,继续壮大花椒产业,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更多村民靠着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我们要让石刻留住乡愁,让花椒结出富果,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出宫里镇的特色路子。”

  石头无言,却刻下了千年的文明;花椒红火,点亮了百姓的生活。在富平县宫里镇,古老与新生交织,传统与现代相融,这座渭北古镇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故事。

  文/图 首席记者 吕聪


------2025年09月05日《西安晚报》第6版都市圈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05/content_29620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