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岐山面的史与诗[张志春]

(2025-08-23 16:46:3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和岐山面结缘,是在1982年,那时我在凤翔师范任教。

  其显著特点,是吃面不喝汤,且吃完面再把汤回回去;所以,岐山面又名浇汤面、颔水面。教师、学生,以及街头能搭上话的男女老幼,纷纷从不同层面告诉我岐山面的起源,那是源自周文王的神奇传说。说周文王时,从渭河里打捞上来一条蛟龙;文王不愿独享,而欲与三军将士分享。肉少人多,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每人吃过面条,汤再回到沸腾的高汤锅里,这便构成了代代如斯的传统。

  我们师范教工灶的午饭通常是面条,令人震惊的是,饭前厨师舀半马勺的油泼辣子,拌入滚滚的高汤之中。看,红艳艳油汪汪的高汤,滑爽顺溜的面条;再看食者,哪天哪顿,哪个不是吃得满脸涨红、满头大汗,辣得张嘴直哈气。对此,我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酸辣香汪薄筋光,面食须到岐山尝。文王兵将斩蛟龙,碗筷百千一碗汤。”

  再次直面岐山面,是本世纪初非遗保护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岐山面要申遗。说起起源,就是周文王浇汤面的传说。很多人不同意,说翻遍中外文献,所能看到的著作与论文,都说中国的面食兴于汉而盛于唐,源头就在2000年前。而你岐山面一开口就是周文王,3000年前啊!一下子提前了1000多年,这么悬乎!而依据仅仅是民间传说,会不会是后世虚构的呢?无案可稽,空口无凭啊!可我并不甘心,觉得这个传说并非始于今日。在西府,掉牙的白发老者和蹦蹦跳跳的小学生,都对周文王浇汤面的传说耳熟能详,就值得重视了。于是,我就在文史资料堆里翻找,终于在考古资料里,搜寻出一个重要证据。200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一碗面条,而且是荤面,因为碗底有骨头碴儿。英国杂志《自然》上刊登了这一消息,世界为之轰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出现了面条,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比我们说的岐山面还早1000多年呢。有了这样的依据和底气,有了这样的铺垫,便撰文立说、力排众议。终于,岐山面名正言顺,跻身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回过头来,怎样看文王斩蛟龙的传说呢?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周都城镐京遗址出土了12块鳄鱼板,说明当时渭河是有鳄鱼出没的。在中华龙图腾的建构中,鳄是其原型之一。当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鳄鱼自带神圣而神秘的氛围。文王斩蛟龙的蛟龙,应该就是鳄鱼;斩鳄作汤而食之,本身就是图腾同体的神圣仪式。民间传说视鳄为龙,理属当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府一带,人们一说及岐山面,都底气丰沛地追溯到周文王身上,这正是龙的传人集体无意识地认可了这种神圣与灵气。

  认可岐山面源自西周,但须知它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历史悠久,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人们总结它的特点是“酸辣香,煎稀汪,薄筋光”等等,也是如同黄河一样,从三江源一道细流不断、容纳百川而成为浩浩巨流。譬如薄筋光的面条三千多年前是有了,煎稀汪的高汤先民可能也会做;但辣椒呢,还要等到两千五百年后的明代,才能缓缓进入中华大地。而在距今五百年时间段里,辣椒作为观赏性植物度过了一百多年,作为药用性植物又是一百多年。确凿地说,辣椒的食用史在中华大地上不过二百年左右。但在今天,也幸运地成为岐山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岐山面并不因享有三千年之尊而倚老卖老,对于年轻新晋的辣椒也视同知己、欣然接纳。

  或许,正是岐山面豁达而开放的气度,才是它呈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历三千年而不衰的真正缘由。


------2025年08月2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8/23/content_29275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