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千年自成诗
(2025-08-17 17:40:4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那些摇曳的枝叶里,藏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态哲思。
长安区子午街道天子峪口,一株古银杏树已在秦岭巍峨的怀抱里伫立了千百年。它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岁岁年年看着白果缀满枝头,以年轮为笔,静静见证着石塔群在岁月中渐成传说,随着四季轮回里的叶生叶落,在漫长时光中静静续写。
树与寺的千年印记
盛夏时节,站在百塔寺千年银杏的浓荫之下,目光循着粗壮的树干缓缓上移——粗糙的树皮仿佛经过千刀万凿,深沟浅壑里尽是岁月的刻痕。
再抬眼,苍劲的枝干向天空舒展,枝头颗颗饱满的银杏果在叶隙中时隐时现。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扇形叶片,碎成满地跳跃的金斑。一串串青绿色的果实,就在斑驳的光影里晃动,以蓬勃的新生回应1700多年的沧桑。
“很久很久以前,百塔寺盛极一时,横跨东西几里地嘞!”百塔寺村81岁村民刘永涛告诉记者,这里先有百塔寺,随后迁徙而来的人在此定居形成了村落。这座古寺始建于西晋时期,历经岁月更迭,在隋朝时得以复建。曾在隋唐时期迎来辉煌,当时殿宇宏伟壮观,规模庞大,甚至有“骑马过山门”的说法,足见其当年的恢宏气势。作为隋唐佛教三阶教的祖庭,在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时候,刘永涛常和伙伴们在仅存的几座石塔下追逐嬉戏,耳畔也总萦绕着村里老人讲述的那棵千年银杏的故事。
早在晋代,这片土地已是众人向往的游赏佳处,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书圣”王羲之——他曾在此挥毫留下《心经》石碑,至今仍静静陈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岁月流转,百塔寺历经风雨侵蚀与战火洗礼,虽不复当年的盛况,但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与佛教发展、名人足迹相关的印记,让它依旧散发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其过往的辉煌。20世纪80年代,寺院对大雄宝殿、褪色的壁画以及松动的斗拱进行了重修,建筑风格保留了唐代建筑的古朴形制。虽然得以重建,但百塔寺的百塔却不复存在,规模也不复从前。
百塔寺的塔林已在岁月流转中渐渐隐去踪迹,寺中那棵伫立千年的古银杏树,却依旧在四季更迭里舒展着苍劲的枝丫,繁茂的叶片层层叠叠,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仿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这座古刹的历史记忆。
树与诗的千年共鸣
这棵古银杏出现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诗里。
近代文学家郭沫若曾挥笔写下“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月中天”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对银杏的礼赞。1942年,他更在《新华日报》上撰文称其为:“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它默默伫立1700载,将漫长光阴一圈圈镌刻进年轮里;它树围粗壮,需数人伸臂相环方能合抱;30余米高的庞大树冠,如一把巨伞般撑开,静静见证着岁月流转。
更难得的是,银杏树是雌雄单株的树种,而它却是一棵雌雄同株的银杏树。
春到古寺,嫩芽从枝丫间探出来,像无数个举着的小巴掌,拍打着残冬的余寒;盛夏的银杏是把巨伞,100多平方米的树荫里,连阳光都要碎成金屑才敢落下;秋深时,整棵树突然“点燃”了自己,金黄的叶子层层叠叠,一束流金映照阳光;冬雪落时,枝丫在蓝天下勾勒出苍劲的线条,像一幅用墨笔写就的狂草。
村里的老人说,这树是有灵性的,总把最美的颜色留到12月——它的树叶不像其他的银杏,霜降一过就开始变黄,而是要等到每年11月底,甚至12月初,当别处的银杏早已褪尽华裳,它才肯让金叶铺满庭院,仿佛为一年的时光写下最华丽的结尾。
人与树的千年默契
周末,老西安人柳先生坐在千年银杏树下的石凳上,不由自主地感叹道:“1700年的树还这么精神,真好!这寺因银杏树而广为人知,这树因古寺而有了灵气,人和树早已在千年光阴里达成了默契。”
从百塔寺向西,不足20公里处的古观音禅寺中,也藏着一株千年银杏树——这棵苍劲挺拔的古树已有1400年树龄,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与百塔寺的银杏树遥相呼应,共同见证着岁月幽深。
它们树形皆端庄挺拔,叶片随四季更迭展现分明景致,既显蓬勃生机又含沉静禅意,与古刹的静谧氛围相得益彰。叶片可供观赏、白果可入药,这种“无用之用”的特质,恰好暗合了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理念。在秦岭北麓的寺院中,银杏树常成为与殿宇、清泉相伴的标志性存在,承载着岁月沉淀的灵性与智慧。
长安区位于秦岭北麓,二十四峪淌着活水,沣、滈、浐、潏四水绕境,森林植被像层绿绒毯,温柔地裹住千年古树的根须。“得益于此,区内现有散生古树名木281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78株,涵盖国槐、银杏、侧柏、白皮松等34个树种。”谈及古树名木保护,长安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洪美峰如数家珍:泉子头村的古圆柏见证了王氏兄弟的迁徙之路,隋代温国寺前的白皮松守着千年晨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子午古道旁的舍公柏郁郁葱葱……
为了守护这些活着的文物,林业工作者对百塔寺千年银杏实施了规范保护与专业修复,通过修剪枯枝、打支撑、树心填充、植仿生树皮等措施开展抢救复壮工作。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化学、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如近期针对百塔寺古银杏的天牛危害,投放花绒寄甲进行生物防治;对古槐树的木虱,则通过人工喷药与土壤改良加以处置。
智慧管理体系的引入,让守护更显精准。长安区设立了古树名木保护警示牌,还为78株一级古树名木悬挂电子身份证,扫码即可知晓古树全貌,实现一键导航与随时报修的线上线下互动,让古今智慧在守护古树的事业中交融共生。
或许是感受到了这份深切的关怀,百塔寺的银杏似也懂得回应,将岁月的馈赠与人类的关怀悄然收纳,在秦岭深处续写着与时光的对话,让这份人、树与古寺的千年默契得以延续。
记者手记
编号:610116101001
2011年9月,西安百塔寺的千年古银杏树迎来了一串特殊的编号——610116101001。这组数字像一把钥匙,为这棵西晋时期的活文物开启了“户籍档案”,让它和我们一样拥有了“法定身份证明”。
如今,它的电子身份证里不仅记录着树高、胸径等数据,更连着实时监测的土壤湿度与病虫害预警。这些活着的文物,是大地写就的史书。当我们为古树挂上电子身份证,为它们修剪枝叶、防治病虫害时,其实是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文化的根脉。这些古树像一个个活着的坐标,让后人能触摸到西晋的风、唐朝的月,能在年轮里读懂先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保护它们,便是将这份敬畏自然、珍视传承的理念代代相传,每一次细心呵护,是让古树名木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
文/记者闫珅 张端 图/记者郝钟毓 实习生郝雨辰一 任佳宇
百塔寺内的古银杏树苍劲的枝干向天空舒展
百塔寺内的古银杏树叶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拍摄于2024年12月)
------2025年08月17日《西安晚报》第2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8/17/content_291281.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