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眼里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王军营]
(2025-08-03 13:13:10)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在儒家人群的知识与精神世界里,自然的动植物究竟是怎么一种角色?与人类社会又是怎样一种关系?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与孟子是儒家思想早期代表人物,一直被后世顶礼膜拜。对其言行,人们多作颂扬,甚至日常付诸于实践。我觉得要回答上述问题,孔子与孟子的言论应该最具代表性。
在孔子的认识中,尊重与热爱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界,是仁人君子理应具备的素养与情怀。他指出,智慧和仁义之人喜爱自然山水,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孔子将所追求的做人理想品质(即具备智慧和仁德的特征),与美好的自然山水景物直接联系起来。在他眼中,品德高尚之人是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到美的,是与所处的美好自然环境不相违忤,且能充分地适应与和谐的。《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说孔子钓鱼时不用大网捕捞,射鸟时不猎获归巢的鸟。可以说,孔子的这些处世思想,充分体现了其对动物繁衍规则的适从与尊重,或者说也是出于他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朴素认知。《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记载孔子曾说:“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在《礼记·祭仪》中,孔子的弟子曾参亦云,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些观点蕴涵着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有序节制以及对万物生命的普遍尊重的思想,也大体表达了先秦时期儒家基本的生态行为规范理念。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处他说的仁人君子“畏天命”,除强调对当世道德人事的敬畏外,也应包括对自然界法则与规律的充分重视。“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孔子谈到仲弓(其父贱而行恶)时,认为人的出身并非最重要,如同犁地的杂色耕牛,若产下的牛犊毛色纯红、牛角周正(周人祭祀不能以杂色耕牛代替,需红毛纯,长角正),即使人们祭祀不想用它,但山川大地之神也不会舍弃。天地自然,造化万物,各自皆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
正因孔子对自然法则的重视与敬畏,所以他主张人们要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花草动物,以便获取更多的知识学问。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他主张弟子们学习《诗》,目的不仅在于增强道德认知,更能扩充见闻,认识更多自然界的鸟兽草木。孔子热爱自然,可以说他主张在利用自然界所孕育的财富时,强调要有“时禁”的节制,注重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规律。孔子后学更把他倡导的“仁”,从“爱人”进而扩展到“爱物”。曾参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而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言论思想,无不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保护自然生态、维护可持续性生产的观念有着共通之处。归根结底,这些言论主张,在讲求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反对过度掠夺性开发,强调取用有度、适可而止,其中充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精神。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他认为,高品德的人对于禽兽的态度,就是看到它们活着即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生动的叫声,就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会选择远离庖厨或庖厨行业,以避免直接面对杀生的事实。在孟子看来,善良和慈悲是人类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内在品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如果具备君子仁心,那么他们将会把对亲人的爱,放大至爱护广大普通民众,扩展到爱惜自然万物。所谓“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在这里表达的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但他也明确指出仁人君子与自然世界合理而密切的联系,即应该具有一种友善爱惜态度,抱着泛爱和怜悯的心态去对待人类生存的自然世界。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解,即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法则,保护和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与其和谐共处。
如上所述,先秦时代的孔子与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虽然更多地关注于现实人生社会,但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相当明确的认识。他们对于动植物,一般主张尊重其自然的权利,维护其自然的价值。《中庸·第二十二章》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只有天下最至诚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体现人性之善美,能够化育民众,并且助长天地自然万物的演化繁育,最后可以实现一种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圆满理想境界。这是儒家君子们追求完美型人格的理想目标。可以看出,早期儒家知识分子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密切地与建设现实美好的民生社会联系起来,这些对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理念和态度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主流文化。
------2025年08月02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8/02/content_287774.html
后一篇:铁瓦殿的传说[姚海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