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与地名[周铁钧]
(2025-07-05 15:28:3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代帝王都有不同的统治方略和执政理念。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理念也渐渐融入地名之中,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比如选用“平、定、安、武”等歌功颂德的字词,使用“仁、义、礼、孝”等有关道义礼教的字词等。
据统计,目前中国县级以上地区,大约有300多个地名反映了这种历史印记。另外,古代许多城池或因攻伐克守、易帜更主,或因皇权递接、帝王专横而几易甚至多易其名,出现了许多趣闻轶事。
南京是历史上改名较多的城市之一,它曾有20多个名字: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应天、天京等等。春秋时期,楚威王登上城头,发觉城中有“皇气”,
恐将来出天子,便命人沿城埋下黄金,以压制这股“王气”,并改城名为金陵。秦始皇一统天下,他巡游到金陵,随行的术士也称这里天子气盛,秦始皇遂依术士所言,开凿方山修渠,引入秦淮河水,以阻王气。同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之意,以此降低“金”的身价。1356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当时的南京称作集庆路,他想要汇聚帝王皇气、应天顺人,遂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此登基、建立大明王朝。
古时,地名要避开皇帝名讳。《隋书·地理志》记述,隋炀帝名杨广,为避“广”字,当时几十个地方改名:广安县改延安县,广都县改为双流县,广化县改为河池县,广州改为番州,广饶县改为东海县,广武县改为雁门县,广平改为永年等。
有些朝代,与帝王名字谐音、字体相像的地名也要改。《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三国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五年正月,立和为太子,禾音谐,改禾兴为嘉兴。”唐德宗李适时期,不但避讳“适”,连与适“长相”接近的“括”也得改。《闻见后录》记载:“唐德宗立稷,括州易名处州,括形似适,当改避之。”《旧唐书·宪宗纪上》说:唐宪宗李纯,避讳同音字:“丁未,避天子音同名讳,改‘纯化’为‘慕化’、改‘纯义’为‘正义’。”
新朝皇帝王莽,素有改地名“癖好”,他在位近16年,平均每10天更改一地名。他改名既无章法也少内涵,只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如他突然想到反义词,就改“谷远”为“谷近”、“无盐”为“有盐”。如此操作,致使《汉书·地理志》出现了许多搞笑记载,在一些郡县名的后面,有小字标注“莽曰”,意思是王莽时期的称呼。如:广东“南海郡”辖六县,其中“番禺”下注:“莽曰南海亭”,是说王莽把“番禺”改成了“南海亭”。王莽改得太多,自己也忘了都改过哪里。最为荒唐的是,竟把同一地方改名多次,弄得当地人都闹不清该叫什么。官府发布昭示、百姓书信往来,都要附上一串原名。
一些古城改名,出于帝王专断,有的也富含传奇。如无锡古称梁溪、金匮等。《东周列国志》记述,战国时期,这里因铅锡矿藏丰富,称为“有锡”,列强常为争夺资源而厮杀。秦国大将王翦为平息战乱,命人打凿许多石人,这些石人的脊背上刻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字样,并将其埋在交战军队营地。兵将无意中挖出石人,看到上面的字迹,以为是天示偈语,便各自退兵,“有锡”从此太平,地名也改为无锡。
古城无论如何改名,都改不掉其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世代的繁华。扬州汉代称广陵,南北朝改为吴州,隋朝改邗州,唐代改扬州。民国时期,古扬州地域被置为旧城,但历史上的扬州古城一直票号汇聚、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如今的扬州,能感受繁华、体验古风的地方,依然是从前的旧城——广陵区。
也有许多城市,自有记载以来从未改名,如湖南益阳。《禹贡》记载:“益阳属楚,在益水之阳,当为域名。”后来秦灭楚国,设长沙郡统管益阳等九县,数千年来,益阳从未改名。再如山东即墨,因地临墨水河得名。《战国策》记载,即墨是齐国经济、政治中心。秦灭齐国,设即墨县,直到今日,即墨地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另外,成都、咸阳等城市名称,也是千年来基本未改,一直沿用。
------2025年07月05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7/05/content_281023.html
前一篇:澄城访古品今朝[张会玲]
后一篇:澡盘与浴缸[杨子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