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涝峪雄奇山水秀[黑山石]

(2025-06-28 10:29:54)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一

  巍巍秦岭,和合南北,提携江河,横亘华夏中部,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其多样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及适宜的气候条件,给人类早期生存提供了适宜环境。秦岭是中华民族发祥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

  秦岭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崖陡壁峭,沟壑万千,诸多深切山岭的河流发源蜿蜒其中,地质演化与人类活动相叠加,形成秦岭北麓独具特色的峪道。众所周知的如黑峪、斜峪、骆峪、涝峪、子午峪、汤峪、辋峪、桥峪、潼峪等。

  峪,山与山之间的槽型谷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自然地貌,集水道、交通孔道于一体,形态各异,是秦岭文化演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散发着熠熠夺目的光辉。

  清同治年间的《南山谷考》和清嘉庆年间的《三省边防之备览》中都有对秦岭北麓峪道的记载,其中提及了秦岭北麓有72条主要峪道,俗称“秦岭七十二峪”。流传久远,闻名遐迩。

  梳理发现,这些峪道自然风光秀丽,常年有流水,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郁,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亦与这些峪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或者历史走向。

  根据最新的测绘地图、卫星遥感图和人工现场核查成果,秦岭北坡大大小小的峪谷,其数量超过了300个,常年流水者有226条,其峪口上游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峪谷,就有74道,其中直接连通秦岭主脊梁的沟峪有42条。

  “秦岭七十二峪”概其多而选其精,后为逐渐演化为陕西秦岭重要的代名词之一。在西安北郊灞渭桥(2014年建成)廊桥上,有“秦岭七十二峪”的图刻,从名称、面积、位置、河流等关键信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以行政区划所属,宝鸡市12条,西安市48条,渭南市12条,是秦岭北麓峪道的精华。

  二

  涝峪,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因峪内有涝水而得名,古称涝谷。

  从西安西部的鄠菜路涝峪口逆涝河而上,即入峪进山。峪道长约40公里,东邻栗峪,西接甘峪,总面积达321平方公里,这在秦岭七十二峪中,属于大型峪道,也是鄠邑区内最大的峪。

  山路九曲回转,逶迤向南,沿途危岩耸峙,重峦叠嶂,隐隐仍可见深入天际的山巅上,皑皑积雪反射着白亮亮的光;向阳坡面,冰瀑已被春风唤醒,黑黢黢的崖缝中,滴答滴答地滴着水珠;一群麻雀,呼啦啦飞过去,迫不及待地在水潭边吸吮春日的甘露;古教场以下的浅山段,两侧山谷中野生桃林肆意生长,粉白交织的花海随山势起伏,或有紫荆点缀其中,层次分明,色彩热烈,万物野蛮生长;喜鹊、布谷、鹧鸪等山鸟的啁啾鸣叫声,悦耳动听,回荡在山涧当中;一只头顶竖起羽冠、项颈为白色、身上羽毛为褐色的小精灵,轻盈地站在河滩的灌木梢,叫声尖细而脆亮,应该是呼唤它的伴侣。春天是花的季节,也是鸟儿的季节。

  教场、沙窝、纸房、犁辕村等村落屋舍散布,传统的老式瓦房、新建的二层楼房的屋檐下,劈柴码垛得整整齐齐,偶闻鸡鸣犬吠一两声,村庄便又恢复了平静。屋后的一棵老杏树,亦感觉到春的气息,密密匝匝粉白的小花朵,挂满了枝头,幽静的乡村陡然间活泛了起来。

  前往涝峪漫游览胜,黑山岔瀑布、十寨沟、东梁草甸、凤凰山、天池梁、八里坪等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西河村、桦树坪、桃园沟等众多村落古朴祥和,西河村与东侧八里坪隔山相望,是涝峪最南端的村落;著名的4A级景区——朱雀森林公园坐落在东涝峪,行走其间,奇崖怪石、古木嘉禾让人感慨自然造化之神奇,冰晶顶的石海、箭竹林、冷杉林则让人眼界大开,第四纪冰川遗迹,在高山之巅,磐石横卧,让人顿生自身渺小之感。奇特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祖脉秦岭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蜿蜒逶迤峪内山路,是上世纪70年代,为运输秦岭木材而修建,终点为宁陕县菜籽坪,已服务超过50年。1998年,《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立即停止省属森工采育企业采伐天然林的命令》颁布,随后,以采伐林木为主要任务的宁西林业局产业基地迁出秦岭菜籽坪,业务转为以育林护林、生态修复为主,鄠菜路运输木材的历史使命终结,鄠菜路由辉煌变得沉寂了。

  2005年—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户县涝峪口至宁陕筒车湾段)施工建设期间,这条普通的山路,承担了巨量筑路建材的运输职能,是主要施工便道。鄠菜路见证了秦岭林业木材砍伐到全面推进秦岭生态恢复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见证了第一条穿越秦岭高速公路初建到通车的全过程。

  从鄠菜路最高点桦树坪开始翻越秦岭梁,可达宁西林场的非铺装便道,再走210国道,从沣峪口返回西安,这条秦岭腹地的小众越野赏景环线,植被茂密,冷杉、油松、侧柏、华山松、毛白杨、白皮松等乔木挺拔参天,特别是支撑着树皮的红桦树,让人印象深刻;沿途山势雄伟,涧中水奇石异,山道盘绕,一弯一景,一转一色,层层叠叠,春季繁花满岭,夏季绿荫葱茏,秋季橙黄交汇,冬季素裹银装,四季风景各异,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三

  涝峪自古便有古道,沟通巴蜀,交通南北。进入新世纪,京昆高速翻越秦岭段取道涝峪南下,由此拉开了中原与巴蜀交通的新篇章。

  西汉高速公路基本沿峪谷走向布设,遇山凿隧,逢河架桥,似一条巨龙盘旋在半山腰,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奔赴南北。偶尔有汽车的喇叭声响起,群山便“嗡嗡”予以回应。

  西汉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5)北京至昆明在陕西境内的一段,是陕西省“米”字形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户鄠区涝峪口至宁陕筒车湾段穿越秦岭,山大沟深,在峪内屡跨涝河,地形条件复杂,仅从涝峪口至秦岭分水岭50余公里,就有犄角岭、对角岔、烟花坪等大小隧道20余座,桥隧占比极高。其中位于户鄠区和宁陕县交界处的三座特长双洞隧道,穿越秦岭主梁,合计长度为17219米,从西安方向分别被命名为:秦岭三号、二号、一号隧道。

  古往今来,巍峨秦岭横亘东西,是阻碍南北交通的天然屏障。诗仙李白曾发出了“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嗟叹。2007年9月30日,这是中国交通史上的历史性时刻,历经五年,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辛勤努力,穿越秦岭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最后一段涝峪口至宁陕筒车湾段建成通车,一路沟通南北,天堑变通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交通困境一去不复返。

  在秦岭一号、二号隧道之间,设有秦岭服务区,为司乘人员提供休憩观光之便。此处海拔1600余米,是全省海拔最高的服务区,山峦环峙,群山竞秀,重峦叠嶂,泉潺鸟啾,松涛阵阵,白云悠悠,触手可及,人处其中,宛若仙境,是欣赏秦岭壮美风光的佳地。

  在秦岭服务区东西之间的平地上,巨型石雕“华夏龙脉”引人注目,其整体长度260米,以自然山形贯穿相连,层峦叠嶂之形象犹如秦岭山脉连绵不断,磅礴手笔让人叹为观止。雕塑群以时间顺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10个重要阶段贯穿其中,以圆雕、高浮雕、中层浮雕、浅浮雕、阴文的艺术手法,精选了盘古开天地、石牛粪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军山战役等18个历史故事和典故,和秦惠王、刘邦、诸葛亮、李白等为代表的近百名历史人物,浓缩其中,艺术呈现了秦岭、蜀道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精彩绝伦的历程,整体节奏分明,层次丰富。

  肃立于气势磅礴的群雕前,五千年华夏文明及交通发展脉络清晰展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该艺术作品创作与高速公路建设同步进行,其现世后,以其巨大体量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强烈震撼与感染着来往行人。

  著名文化名人陈忠实、肖云儒等分别撰写雄文,对西汉高速建成及“华夏龙脉”群雕热情讴歌,极尽赞美,其文被树碑勒石,安置于群雕之侧,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温度互得益彰,相映生辉。

  二十年前,涝峪口至宁陕筒车湾段开始修建时,我作为施工单位的一员,参加了从入峪口的仙人崖隧道至教场村南这一段的建设任务,总里程约3.5公里。当时项目部就驻扎在教场村一组,租用两户农家的民房,宿办一体化。挖孔、绑扎焊接钢筋笼、拌和混凝土、浇铸成桩,亲历了水泥、钢筋、碎石、沙子被制成数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再被密密麻麻地竖立起来的每一道工序;我还手持小红旗,指挥大型吊车架铺桥梁。我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离开工地时,仙人崖隧道已贯通,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时光如梭,二十年光阴,匆匆从指缝间溜走。鄠菜路路边的那两院二层砖房尚在,不见当时我们施工时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孤寂地伫立在路边;驻车停留,只见大门挂锁,似乎许久无人居住,陡生些许感慨与惆怅。

  四

  《水经注》曰:“(涝)水出南山涝谷,北经汉宜春观东,又北迳户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出合渼陂水。”

  涝河有两处发源地,东源为海拔3015米的冰晶顶,亦称“静峪脑”,为太白山以东第一高峰、秦岭第四高峰;西源为海拔2822米的秦岭梁,分别称东涝峪河、西涝峪河;两河从发源地蜿蜒流淌约14公里后,在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北相汇,以下统称涝峪河,出峪后习惯称涝河,是古长安八水中源头海拔最高的河流。

  涝河,古称潦水、涝水。《大雅·泂酌》中即有“泂酌彼行潦”的诗句,这是最早关于潦水的记载。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及潦水:“……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可见,最晚在汉武帝后期司马迁著《史记》时,潦水已演化为涝水。

  潦,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释“潦”义为:“雨水大皃,从水尞声”。“皃”同“貌”字,即雨水大的样子,亦有雨后的积水之意。《诗经》唐诗人王勃在其名作《滕王阁序》中,有“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诗句,此处的潦水则是后者。“潦”因其多水之意,被用作河流的名称,但并不限于长安八水之潦水,亦有发源于河南省五朵山东南麓(伏牛山余脉),最终汇入白河的潦河,该河流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部,因“游水是潴,积水潦潦”而得名,亦以出产奇石而闻名。另一条被称作潦河的,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从赣西北九岭山脉蜿蜒而出,流经靖安、奉新、安义等地,全长约200公里,为修河最大的支流,最终汇入九江,入鄱阳湖,其亦有“海昏江”之称。其流域内的潦河灌区,始建于唐大和年间,后陆续增建两座陂堰,均属民修水利工程,是江南丘陵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传统灌溉水利系统。2021年,潦河灌区入选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涝,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康熙字典》中,为多水之意,多音字,其音从“劳”,阳平声调时,为河名,专指位于陕西西安的涝河。这种专指河流名称的专用字在汉语中并不少见,如“潏”,其音从“决”时,亦专指长安潏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祖造字中蕴藏的智慧、哲理更是博大精深。从汉字演化的过程来看,潦、涝以表水为本,但“尞(‘燎’的本字)”“劳(繁体为‘勞’)”却都与“火”相关,水火本不相融,但在这里却矛盾统一,这是古人对水、火及自然敬畏之心的体现,既表达水势之大如火一般蔓延,不易控制,又以五行之中水火相克之哲理,寓意世间万事万物,均相互制约,以形成动态平衡,趋于和谐之目的。

  涝河流域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渭丰镇真守村、玉蝉街道丈八寺、甘河镇甘河堡等地,出土石斧、陶器尖底瓶、骨针等工具,这些工具与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工具类似,依此推断,这一地域在仰韶时期水丰草茂,田沃林密,是先民的宜居之地。

  涝河在峪内蜿蜒40余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5‰,与秦岭北麓其他山区河流类似,涝河的季节性特点明显,每年的夏、秋两季,秦岭山区冷暖锋遇,霈霁雯雾,有时亦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十天,集中以及突发性降水,使得河水暴涨暴落,易形成山洪及泥石流,冲毁农田、道路,威胁峪内民众安全。

  我在涝峪工地工作的那一年秋季,就亲眼目睹了涝水携带着磐石巨木,在涝峪咆哮奔流的情景,洪水造成数处施工便道被冲毁,受灾严重。近年来,随着秦岭保护措施的逐一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涝峪内森林草木涵养水功能日益提高,“雨停溪还流,久旱河依旧,高山见平湖,低洼存堰湫”渐成常态,突发性、灾害性山洪正在慢慢消失。

  涝河出峪后,在环山路以北约300米处,潜流成湖,如今被建成了天桥湖景区。站立在仿古的风雨廊桥之上,舒目张望,巍峨秦岭、水鸟嬉戏的倒影在一泓碧水中,自成天然山水画卷;河堤路上,直播的、跳健身操的、自娱自乐人群各自为营,美食摊点则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音乐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好一派人间烟火气息;专程在露营区休闲的人们,则围炉煮茶,水汽氤氲中,享受着慢生活的惬意。

  向北流的涝河在平原地区,先后汇集了甘河、栗峪河、皂峪河、白马河等大大小小的支流16条,流淌约44公里后,于鄠邑区渭丰街道保安滩西侧汇入渭河。其中甘河为最大支流,其发源于涝峪西侧的首阳山,因峪口有“甘野”古战场而得名,甘河于涝店镇汇入涝河。峪口于上世纪70年代初建有甘峪水库,在本世纪初与黑河引水渠连通,为西安城区提供了优质水源。

  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79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3.55亿立方米,丰沛的水量为流域内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厚条件。早在春秋时期,其流域内的古陈国君主胡公,在丈八寺开凿泉眼,修建水渠引水,“灌田千顷”,开创涝河流域水利灌溉事业之先河,后世念其功,修建庙宇供奉。在鄠邑区玉蝉街道丈八寺南堡,存有《胡公泉创建石栏记》石碑一通,为明万历年间所立,是这一水利工程的实物明证。“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先祖治水修渠、兴国利民的精神世代相传,至明代时,涝河流域的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清代时,涝河流域的东西两渠系统业已形成,河道两岸的大片耕地因此而产量大增,让这一带成为有名的粮食产区。“望里膏禾千万顷,我将庐处学耕田”,康熙年间的诗人乔振翼更是不吝辞藻,倾情赞颂,“膏禾千万顷”遂成涝河流域的良田沃土及富庶的代名词,民间亦有“户县金,周至银,长安是个聚宝盆”的俗语,其富庶可见一斑。

  上世纪40年代,在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下,在原涝河东西渠基础上,修建的涝惠渠灌溉农田近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续(改、扩)建,灌地面积曾达到4万余亩。如今涝惠渠仍是鄠邑区重要的渠灌工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

  唐代诗人岑参用“万顷浸天色,千寻穷地根”的诗句,极力渲染赞美的这一处胜地,是位于鄠邑区涝滨北路与渼陂西路交叉口、涝河西岸的渼陂湖。《说文》载:“渼陂在京兆户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因渼泉、胡公泉、白沙泉在此蓄积成湖而得名;陂,多音字,此处音从“贝”,表池塘、水边之意;陂是巧妙利用山川河流之地形,修建的一种古代水利工程,用于拦截水源、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等,多见于南方。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安徽省中部的芍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陂塘型灌溉工程,迄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福建莆田则有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在秦代,渼陂湖即以山水相依,风光旖旎,被纳入皇家上林苑范畴。在新建的环湖路西岸偏北,可见偌大土冢伫立,立有石碑,为秦始皇九位公主之墓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诸史会编》(金濂著)载:“九女塚。在陂头东北。史书亦载,秦二世用赵高之言,矺死十公主于杜县,塚落鄠县渼陂,其一塚水崩去,鄠人相传为九女塚,今又崩其一,止余八塚。”又一宗皇家兄弟姊妹为权力而血腥相残的过往,我不忍卒读,快步离开。

  汉唐两代渼陂湖仍是皇家园林水景。世人如此描述其景致:“高岸环堤,一泓荡漾,翠峰横前,修竹围抱,层峦叠嶂,影落其间”,“慈恩寺俯曲江池,雁塔层高望渼陂”,其盛名与曲江池相媲美;著名诗人杜甫、岑参、韦庄、韦应物、郑谷等文人墨客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游玩赏景,作诗赋词,赞颂大好河山,留下多篇精妙诗篇,“波涛万顷堆琉璃”、“菱叶荷花净如拭”等诗句,至今都是人们形容渼陂湖秀丽风光的不二之选。宋人张伋《空翠堂记》云:“关中多山水之胜,而渼陂在终南山下,气象清绝,为最佳处。”

  渼陂湖水域广阔,深达丈余,汇集的泉水清澈甘洌,盛产陂鱼。《十道志》记载:“地有五味陂,产鱼甚美。”苏轼入陕司职凤翔判官三年,其间有朋友送给他渼陂鱼,品尝之后,挥笔而就《渼陂鱼》诗篇,大赞其味之鲜美。苏轼是著名的美食家,入陕之前,久居南方,对鱼之美味应不鲜见,能让其盛赞,足见渼陂鱼之盛名属实。

  遗憾的是,该湖以陂鱼而盛名,却因陂鱼而废。《郡县县志》载:“元季以后,以陂鱼可治痔,游兵决陂取之,陂逐废,其地皆为水田。”世间万象,让人欷歔。“稻花漠漠野田平,烟树无人水磨声。”这是清代诗人冯雍亦在游览渼陂湖旧址后所写诗句,一代名湖已化为稻花漠漠,沧海而桑田。

  步入新时代,人水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为再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交相辉映的胜景,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关中山水最佳处”迎来新生,目前已建成一期,蓄水开放。步入其中,亲水而行,但见斑竹葱郁,嘉木修枝,繁花似锦,碧波荡漾,白骨顶鸡、鸳鸯、麻鸭、白鹭等水禽在此栖息育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昔日“东有曲江池,西有渼陂湖”的盛景重现。

  从涝河返程,春雨知时节,秦岭山巅,云腾雾绕,气象万千,甘霖山泉正从千沟万壑汇集,一路轻吟,奔赴峪外的青青麦田和黄灿灿的油菜花海;涝河两岸的田畴、村庄,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宁静祥和。时不多日,以慰藉乡愁、激活城乡发展的文化盛宴——关中忙罢艺术节如期举办。农耕文明和高雅艺术的涅槃重生,让秦岭山下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25年06月28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6/28/content_27989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