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孟村镇[雷炳新]1
(2025-06-14 09:58:08)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孟村镇地处蓝田西部,东接安村镇,南至鲸鱼沟与前卫镇隔沟相望,西通灞桥区狄寨街道,北至灞河南岸与洩湖镇毗邻。孟村镇地处白鹿原腹地,凭塬临水,物产丰美,是远古先祖的生息地;历史上,也是军队出秦岭经白鹿原突袭长安的战略高地。孟村镇还是蓝田古县城遗址的一部分。据《资政录》记载:“秦汉时旧城在蓝田县西三十里。”又《长安志》记载:“蓝田古城在蓝田县城西三十里。”按所记“西三十里”,众多研究者认为,蓝田古城当为孟村镇驻地一带。孟村镇的得名可以追溯至宋代,因该村多住孟姓人家而得名“孟村”,清朝时就曾置孟村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孟村镇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成为享誉白鹿原的文化名镇。
一
孟村镇据台塬之利,塬上土地肥沃,又南依鲸鱼沟水,北临滔滔灞河,尽得水利之优。基于此,孟村镇的村落里遍布早期人类居住的遗迹。见之于史料的有孟村镇胡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山文化遗存)、李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山文化遗存)、南水磨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山文化遗存)、郗家街村商代遗址、张家河村商代遗址、北水磨村西汉遗址、黑坟村(今大王村)汉代遗址等。这些早期人类遗址的存在,说明远古时期,孟村镇就是先祖颇为青睐的生息地。在这些遗址村落里,还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乃至铁器,也见证了早期人类的生活图景,以及文明发展的艰难与不易。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要数孟村镇怀珍坊村的商代冶铜遗址了。
怀珍坊村位于孟村镇政府东南1公里处,历史悠久,据《宋王人奉买地券》记载,宋元符二年(1099年),已有怀珍坊之名,时属大宋永兴军京兆府蓝田县白鹿原乡所辖。怀珍坊的得名,据说源于一位古老的制铜工艺师哲芳,他制铜技艺精湛,待人和气,雇用了大量的工人,组建了大型的制铜作坊。后人遂称他的村落为“怀哲芳”,经过漫长的岁月,“怀哲芳”便变成今天的“怀珍坊”。
1973年,怀珍坊村民在农田建设中发现了青铜器7件及石磐1件,经专业鉴定,属商代文物。1978年,陕西省文化局组织西安半坡博物馆和蓝田县文化馆抽调人员组成考古队,对怀珍坊遗址进行了挖掘。界定遗址位于怀珍坊村南和村东,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现灰坑7个,内有铜渣、木炭屑、兽骨、卜骨及大量的陶器残片和石器等,尤其是遗址发现的鼎、戈、锯等青铜器物,确定为商代冶铜遗址。蓝田铜锯的出土,使锯的发明史提前了600多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址内另有墓葬5座,人骨多数不全,有截断和刀砍痕迹,死者身份较低,可能为商王朝贵族冶铜的奴隶,此遗址在陕西省极为罕见。怀珍坊遗址的发掘,对于后人获知商代文化的整齐面貌具有重大意义。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孟村镇依塬傍水,又胸藏鲸鱼沟,自古便是埋葬先祖的风水宝地。见之于史料的有孟村镇中云村汉墓(《蓝田县志》记其为“尖冢”)、孟村镇姚村汉墓(《蓝田县志》记其为“方冢”)、樊家村汉代墓群、成西坡汉代墓群等。尤具代表性的有田禾村唐代墓群。
孟村镇田禾村原名“田和村”,据说最早因有田姓村民与和姓村民在此居住,故名“田和村”,后世遂称之为“田禾村”。历史上,田禾村的村民擅长经商,至清代,村民依然在西安、兰州、平凉等地经商者甚多。有名的字号有“积义恭”“大承兆”“茂盛顺”“德和生药行”“祥记皮货”等,这些字号的经营者诚实守信,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积义恭”的掌柜曾被西安商界公推为西安商会会长,村人田实芳家的商铺远至重庆、汉口和兰州等地。一时,村子做生意的东家、掌柜放眼皆是,由是村子以“田禾村有七十二个掌柜”荣耀白鹿原。
田禾村的村南有两座大冢,封土围长约50米,高约6米,村子里的人们世代相传称其为冢疙瘩。1981年,发现道士洞墓1座,墓道长11米,两侧原有壁画,已剥落,墓室呈方形,边长4米。1986年,考古部门对墓冢进行正式挖掘,清理出土洞墓1座,出土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墓志1合,即《大唐故忠武将军右卫率邓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志石方形,边长74厘米,厚17厘米,志文楷书,计29行,满行28字,全文共800字,书法秀丽。据志文记载,墓主邓温(656—712年),字恭,河南南阳新野人,官至忠武将军,墓志详细记叙了将军的生平事迹及后人情况。一代忠武将军,最终长眠于青青白鹿原。
------2025年06月14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6/14/content_276836.html
前一篇:《儒林外史》里的考生故事[贺源]
后一篇:白鹿原上孟村镇[雷炳新]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