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音乐[辛雪峰]
(2024-11-16 17:47:23)|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秦腔音乐是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剧本、表演、舞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秦腔艺术。
秦腔音乐由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构成,主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渲染戏剧气氛、环境,表现戏剧的情节、矛盾的发展等服务,它具有情境和角色行当规定性。
唱腔是秦腔音乐的核心,它不仅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抒发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展开故事与展现冲突的重要手段。秦腔唱腔属板腔体结构,它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出各种不同的板式。秦腔基本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二倒板][垫板][滚板]六种,主要用于调节唱腔的节奏。[慢板],一板三眼,4/4节拍,曲调婉转细腻,富于抒情性和歌唱性,长于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二六板],一板一眼,2/4节拍,旋律变化较大,长于抒情和叙事;[二倒板],系单句体的辅助板式,只有一个上句而无下句,一板一眼,2/4或1/4节拍;[带板],紧打散唱形式,板头为1/4节拍,记谱为サ;[垫板],为无板无眼的散板,记谱为サ;[滚板],无板无眼,散板节奏,是一种哭泣性板式,只有苦音,表现人物极度悲伤的感情。
此外,秦腔还有“苦中乐”“软三滴水”“哭腔子”“麻鞋底”“硬三滴水”“十三腔”“苦音倒板序”“欢音倒板腔”“喝场腔”“大起板腔”等彩腔腔调。
秦腔的唱腔形式,一般以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为一个乐段,每一句又分成三个小乐句。其中,七字句为二、二、三的排列形式,十字句为三、三、四的排列形式。
秦腔唱腔遵循“依字行腔”的“作曲法”,唱腔曲调与陕西关中方言的字调大体适应。秦腔唱词通常要押韵,上句多为上声和去声;下句多为平声,以阴平声应用较多,需合十三辙。唱腔的传统定调为“三眼调”,即笛子下开三孔为“5”音,1=G,新中国成立后以后,逐渐确定为1=F
男腔的基本音域为f-c^2,女腔的基本音域为f-g^2,男腔和女腔的“彩腔”的假声音域为f^1-c^3。
秦腔唱腔除[滚板]和“喝场腔”外,各板式和彩腔均有“苦音”和“欢音”之分,以徵调式为主,也兼有宫调式。苦音常用来表现凄凉悲壮的感情,欢音常用来表现欢快活泼的戏剧情绪。苦音音阶为“56712345”,强调应用“4”和“^↓7”,欢音音阶为“567123^↑45”,强调使用“6”和“3”或“7”和“^↑4”。
秦腔伴奏以器乐演奏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准确性,渲染人物情感,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其中使用管弦乐器的称“文场”,基本乐器有板胡、二弦、二胡、笛子、三弦、琵琶、扬琴、唢呐、管子等;使用打击乐器的称“武场”,基本乐器有梆子、干鼓、暴鼓、堂鼓、战鼓、牙子、梆子、勾锣、手锣、马锣等。
在秦腔伴奏乐队中,鼓师和琴师占有重要地位。鼓师演奏的鼓板起领奏作用,能调节和控制演出的节奏。琴师演奏的板胡是乐队主奏乐器,它特有的音调、音色最能体现秦腔音乐的风格和特色,成为秦腔这一剧种的重要标志。
秦腔的过场曲牌分丝弦曲牌和管乐曲牌两种。丝弦曲牌多用于烘托人物情绪、渲染环境气氛、承接上下场次、陪衬道白动作。管乐曲牌多用于帝王登殿、官员朝拜、队伍行进、开打比武、摆宴行令、供奉祭祀以及起霸、升帐、引子、尾声等。
秦腔的锣鼓经有二百多种,有慢、中、快、散四种类型。结构分大型套曲(开场锣鼓),中型套曲(如起霸、趟马等)和单曲三类。
秦腔音乐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贡献,它弥补了北宋杂剧到高腔、昆腔的音乐艺术局限,实现了戏曲音乐的三大变革:一、来自民间音乐,秦腔音乐主要来自山陕民歌和曲艺音乐。二、开创了板腔体戏曲音乐结构形式,使戏曲音乐从依人选曲和依情选曲的曲牌体向依人变曲和依情变曲的板腔体拓展。三、发展了管弦过门,戏曲音乐经历宋、元、明约600年的发展,到了明末秦腔产生了管弦过门。秦腔过门不仅增强了文场的表现力,而且使戏曲艺术从此有了声腔、剧种、板式的音乐主题。
秦腔音乐在中国戏曲上具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开创的板腔体戏曲音乐结构,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而且为其后梆子腔、皮黄腔等诸多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戏曲的蓬勃兴盛,展现出了其深远且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与艺术价值。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11月16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1/16/content_234557.html
前一篇:胡服越千年[杨子明]
后一篇:去甚去泰身乃无害[王厚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