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争做向阳花[包光潜]

(2024-11-10 10:37:27)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毫无疑问,向日葵来自美洲。它和马铃薯、辣椒、番薯等美洲农作物一样,都是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才辗转到东方国度的,譬如中国。

  最早记载向日葵的汉语文献,大概是明代赵崡的《植品》:“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

  至清初,陈扶摇在《秘传花境》中写道:“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缺刻;主月开花,每秆顶上只一花,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每繁;状如萆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其中“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未必真实,也未必失实。我想起一位朋友孙女的特异之处。譬如她在幼儿园画了一幅向日葵,老师给了她全班最低分80分,其他小朋友均在90至99分之间。老师为什么只给她80分呢?因为她把向日葵的花盘画到顶上去了,水平,正对着天空呢。我觉得老师应该给她80+20分,或者90+20分。因为她画出了别人没有看到过的向日葵——当太阳正当中天的时候,即午时,向日葵为什么就不可以正对着天空呢?说不定赤道地区的向日葵正是如此,或至少一部分如此。

  无独有偶。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一幅向日葵图片,不知道是电脑制作的,还是真的有那么多的向日葵,简直是一望无际,仿佛向日葵的“汪洋大海”。在一望无际的向日葵中,有人用镜头捕捉到一株特异者——所有的向日葵步调一致地随着太阳转动,而它却异乎寻常地保持初时的状态,即朝向东方,坚定不移,毫无羞愧之色。我骇然无语,甚至怀疑这株向日葵是不是病了,失去了向日性。当然,更多的人会认为是因为它的特立独行。

  至于向日葵的“葵”字,在古代文献和古诗词中屡见不鲜。葵者,并不一定是向日葵。古代的“葵”是一种为百姓喜爱的蔬菜,属于古代五菜之一。譬如《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的“葵”便是“葵菜”,同《诗经》里的“七月亨葵及菽”中的“葵”一样。如今也有不少农家乐餐馆正在开发葵菜,招徕食客。

  《左传·成公十七年》里记载:“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所谓“卫其足”即葵菜叶子向光而簇,遮蔽了根部。其实,植物的向光性是极其普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知道了这个常识,也就不难理解古诗词中的“葵”或“向日葵”了。譬如刘克庄的《向日葵》:“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梅尧臣《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葵花》:“此心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蘙之。真似节旄思属国,向来零落谁能持”。杨万里《寄题张商弼葵堂堂下元不种葵花但取面势向阳》云:“行尽葵堂西复东,葵花元自不曾逢。客来问讯名堂意,雪里芭蕉笑杀侬”等。其中的“向日葵”“葵花”“葵”,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向日葵。只是这些诗人想通过“向日葵”的向光性,来表达自己对皇上或朝廷的无限忠诚。即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譬如宋代的释文珦就写了一首诗:“一入长门只淡妆,秋衣犹是旧宫黄。到头不信君恩断,日日倾心向太阳。”

  向日葵是植物向光性的集大成者。植物向光,人性亦然。


------2024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26/content_23024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