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龄渊源趣谈[四知]
(2024-11-04 10:31:2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有“人之寿百岁而死”。《尚书·洪范篇》,则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进一步补充,提出不同的“三寿”:“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中国的这些最早关于人类寿命推测的历史记载,与今天科学预测竟然基本相同,不由感慨中华文明的伟大与深邃。
六十岁这一年,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又称还乡之年。花甲之年的花甲,来自于旧时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耳顺之年”,即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耳顺之年典故来自孔子《论语》:“六十而耳顺。”意思是人活到这个年龄“言至心通,无所违逆”“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还乡之年”,因为多数朝代的官员到了六十岁就要退休,告老还乡了。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令致仕。”清朝文官,也是六十岁令致仕。
六十六岁过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占了两个六字。中国人讲究“六六大顺”,自然格外受重视。从六十耳顺到六十六大顺,如河川贯通,至为通顺;一顺百顺,事事皆顺。
其实,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在讲“顺”。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的方形工具,也指法度。意思是人活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七十岁也称“古稀之年”,此说源于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中第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之雅称,还有“杖国之年”,这源于《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是说七十岁老人可以拄杖出入于都邑国府,多指有仕宦经历的退休官员。再就是“悬车之年”,《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致仕即退休,返老还乡。《白虎通致仕》解释为:“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也。”意思是七十岁已经是老而衰、耳目不聪,已不便奔走于朝堂官场了。
寿龄七十七又称“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草书拆开看就是七十七;八十八又称作“米寿”,这也是拆字的说法,因为米字可以分成八十八三个字。这些都表现了人们渴望长寿的愿望。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所以国人对这两个年龄相当重视,能够活到圣人的年龄就心满意足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把这两个年龄说成生命中的一个“槛”,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或说成“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其实,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已经大大超出了平均寿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所以,将其视为“槛”显然很牵强。不过,生命科学家们对“七十三八十四”这种现象也进行过反复研究,发现人的生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8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周期的始末为低潮,此时人的免疫能力较弱,去世的人相对较多。所以有专家认为,“七十三八十四”这个阶段离世的人较多是一种自然规律。当然,不少人认为这句俗话不过是庸人自扰,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因而,现代人应该科学、正确地看待它。
古时,八十(也有七十的说法)至九十岁的老人算是进入“耄耋之年”了。其实 “耄耋之年”一般是泛指,这来自于《礼记·曲礼》中“八十九十曰耄”。有民间艺人创作剪纸作品《猫蝶图》,应该是给七八十至九十岁高寿老人祝寿用的,取的就是“耄耋”的谐音。还有猫蝶与牡丹组合图案,寓意“耄耋富贵”。
八十又称“杖朝之年”。拄着拐杖出入朝堂,这是何等的尊荣?
九十岁被尊称为“眉寿” ,这源于《诗经》和《礼记注疏》。《诗·豳风·七月》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周颂·载见》云:“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诗中的“眉”,自古及今都解释为“豪眉” “秀眉”,认为人老了眉中会长出长毛,从而云“眉”。 毛《传》曰:“眉寿,豪眉也。”孔《疏》对此进一步解释:“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故知眉为豪眉也。”郑《笺》:“眉寿,秀眉,亦寿徵。”朱熹注云:“眉寿者,颂祷之辞也。”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金文中已常见“眉寿无疆”之语。西周孝王辟方时代的青铜器“舀壶” 铭文,即为“万年眉寿,永命多福”。
《礼记》郑玄注:“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因而,九十岁又被尊称为九龄。而九十九岁被称为“白寿”,百字取掉上边一横为白字,一横代表一年,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如此称之堪称绝妙。
一百岁为期颐之年,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次韵子由三首》中有:“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人活到一百零八岁,称“茶寿”。茶字的草字头当成二十,下面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为一百零八,故指一百零八岁。中国人似乎对一百零八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如“水泊梁山是一百单八将”。
------2024年10月19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19/content_228859.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