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崇皇寺[高涛]
(2024-11-03 08:58:20)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渭河北岸高陵城西南7.2公里处,是经济文化重镇——崇皇,因坐落千年古刹“崇皇寺”遗址得名。崇皇寺系历史名地,不仅自然形成的古渡口系交通要道,几千年来集市繁华、人文荟萃,且泾、渭河与奉正塬宽阔平坦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崇皇阁远见泾涯,秋日西游一补诗。
岂为将来种太尉,辆川居士与追随。
寺额崇皇产异香,汉文诞此幸明皇。
相传柏柢蟠龙窟,正在泾阳与渭阳。
这首《崇皇寺题诗》作者乃高陵明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的吕柟。传说吕柟幼年读书于此,老年常游此地。诗中第六句“汉文诞此幸明皇”是指汉文帝诞生在崇皇寺,并明确指出具体地点“柏柢蟠龙窟”。相传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姬有身孕后,由于吕后嫉妒,便出宫住到高陵崇皇一带。后来在一棵古柏树旁生下男婴,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而“幸明皇”指唐明皇来此。流传两种说法:一是唐明皇曾两幸于此,故名“重皇”;二是汉文帝诞此、唐明皇幸游,一地逢两皇故名“重皇”。两种说法尚无定论。
但无人争议崇皇寺乃千年古刹。据传,三国时齐王曹芳娶崇皇船张村张辑之女为妻,后曹芳称帝,册封其妻为皇后,船张人为显荣耀还在村东修有娘娘庙。唐初佛教盛行,这里建有佛寺,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考古采集的唐舞女俑、素面条砖、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等可为佐证。宋初,太宗敕赐名“崇皇寺”,寺内有瑞楼云塔。见《高陵县志·祠庙志》载:“崇皇寺为宋太宗敕赐名额。唐初置,在县西南申村。内有阁,当重丘之上,夏日居之不暑,又名纳凉阁。”宋县尉赵天佑《崇皇寺》诗中描绘了当时景象:“孤塔穿云外,双林倚日边。禅关有遗恨,翠柏晚多烟。”到明代崇皇寺重修并立有“重修崇皇寺记碑”。石碑高2.08米,宽0.74米,厚0.17米,依稀可辨“临济宗派碑,地基南北二十六丈,东西十九丈,内地二十亩。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等字样。碑文为明代翰林王九思作、吕柟篆额,记载了崇皇寺兴衰沿革。
崇皇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泾、渭河北岸,曾为渡口,南接杨官寨遗址。泾、渭河两岸优越的环境条件吸引了先民五千年前就在此繁衍聚居。高陵历来“先有毗沙堡,后有高陵府”的说法,就是指崇皇寺所在地——毗沙村。《高陵县志》载:“秦时,崇皇寺为泾河渡口之一,建有官舍。”这说明崇皇寺最初不是寺院而应为秦汉官邸,供来往京都官员歇宿。秦始皇曾“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西汉时筑方城一座,周长4里,半在塬上,半在塬下。为防御城池安全,东北设东城坊,西南设西城坊,城上砖筑垛堞,备滚木礌石、台枪劈山,形势险固,为兵家必争之地。城中有东岳庙、关帝庙、汉文帝祠、娘娘庙、三官庙、戏楼两座,皆依塬建筑,庙宇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宋时置毗沙镇,设从九品承信郎监酒税官,集镇商贸活动沿至元末。宋、明两朝都重修过城墙,城内所立明进士马谿田《谢城铭碑》详记修建经过。
1970年崇皇乡桑家村村民,在距崇皇寺400多米处打井,掘出一艘古时船只残骸,另有许多铁锚残骸出土,都证明了崇皇不仅是渡口,而且是自古形成的交通要道和繁华集市。如今,每月逢农历三和八,崇皇就有集市,商贩摆摊,热闹非常。崇皇寺周边的老人逢年过节不去县城赶集,也要到崇皇集市上逛一圈。
地理位置优越的崇皇还产生过自南北朝北魏至隋唐辉煌数百年的名门望族——于氏家族。于氏家族数百年间,人物辈出,才兼文武,功德赫赫,政声琅琅,他们所居就在崇皇东一公里处的西刘村。
明清时期,崇皇寺已成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当时,京广杂货,山西煤、铁、盐等均沿渭水溯河而上(拉纤),周边地区如宝鸡木材等货物放筏顺流而下,东西货物在两河口形成集散地,故崇皇商贾聚集,贸易繁盛。一位不知姓名的诗人写诗道:
崇皇古寺昔年留,地势灵龟载瑞楼。
左边青龙高数丈,右边白虎如斗牛。
朱雀楹门立岸口,后边玄武靠山丘。
翠柏林中生太子,金銮殿上辖诸侯。
而吕柟《高陵县志》记载:“旧传,文帝自代来次高陵毗沙镇,处四日,故相传镇中东岳庙即汉文帝诞宅也。庙会在八月十五日,即帝诞辰日,故异于诸东岳庙会也。”既详释了庙会的时间和因由,也讲述了汉文帝在高陵逗留四日的登基经过。
令人惋惜的是,崇皇寺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毁,当时烈火冲天,仅存颓垣破壁。如今,遗址占地28.3平方公里、辖7个村、人口2.08万人的崇皇,从乡升级为街办,一直以“崇皇”名称沿用至今并蓬勃发展,已然成为高陵美好未来的承载地。
投稿微信:AKL173 本版绘图 秦雁
------2024年10月12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12/content_22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