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趣谈[功振/傅轩]
(2024-10-08 18:49:25)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几千年来,筷子始终伴随着国人的日常饮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筷子源于中国,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音ji,木制的夹子、筷子),汉代时称“箸”。《礼记·曲礼》中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之后由于人类智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箸也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木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箸,一直沿用到明清,明代开始称“筷”。
筷子是中国百姓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国人一般从孩童开始就遵父母教导学用筷子。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个个运用自如。许多落户于异域的华侨、华人,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要求合家都要使用筷子,这无疑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体现。
筷子构造虽然简单,但却极富哲理。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对应天圆地方;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意在提醒人们要克己复礼、节制不当欲望,不要肆意妄为,不要暴饮暴食。此外,筷子做成七寸六分也是经过反复试验的最佳长度,使用起来得当顺手,方便进食。筷子在发展演进中,蕴含着先人的审美追求。人们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此时的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筷子看似简单,但使用时有很多讲究。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使用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忌讳用筷子指人,忌讳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忌讳将筷子插在食物上,忌讳将筷子颠倒使用等。
古往今来,诞生了众多妙趣横生的咏筷诗歌。如“姐妹二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又如“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生不能见爹娘”。再如“出身山野入厅堂,不见餐桌不起床。百姓王侯频握手,人间美味它先尝”。《魏书》中收录了这样一则谜语诗:“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这首诗使筷子人格化,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咏箸》诗云:“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真是构思奇巧、妙趣横生。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则为筷子唱了一首“无私奉献”的赞歌,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现代科学对筷子的研究越发精细、深入。一双简单细小的筷子,作为一种餐具,不仅仅具有夹、拨、挑、扒、撮、撒等多种功能;用筷子进食时,还会牵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有助于提高人动作的灵敏度和思维的敏捷性。“筷”乐成长,心灵手巧!俗话说,“手是人的第二个大脑。”研究证明,使用筷子能够使左右脑同时得到锻炼,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从而起到健脑益智的作用。实践表明,使用筷子越早的孩子,动手能力就越强。因此,重视幼儿使用筷子,有可能让他们受益终生。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以及发明筷子的伟大!
------2024年09月2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9/21/content_224566.html
前一篇:多彩唐诗觅丰年[陈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