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土豆香[张朝林]
(2024-09-13 18:36:49)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土豆是镇坪人的主粮。一到冬天,人们就在土豆地中央煨一堆火粪。火粪是用杂草、枯叶、枯枝做材料,一层可燃物、一层土,围成一个一个小山,留下火眼,文火烧,青烟熏,慢慢烤。一个冬天煨下来,纯天然的有机肥料煨好了。上等的火粪黑中泛黄,有股浓浓的腐殖质与青草的香味,用这种火粪给下窝的土豆拌底肥,长出的土豆才别有风味。
黄鹂叫,芋下窝;春雨浇,土豆好。三月,是镇坪下种土豆的好时机,选好的土豆种子,切开,晾晒,挖窝,下种,丢一把火粪,掩盖。等一场春雨淋过,黑土地里的土豆萌芽了,绿尖儿顶出地面,立在春风里,享受温暖春阳。
“七上八下九开挖,土里都是金疙瘩”,说的就是巴山的土豆。七月,如火的炎阳下,土豆秧狂长,蓬蓬勃勃的土豆秧铺满地,一株一株的土豆苗,狠劲地吸收阳光,储存营养。当秧子开花,花越繁,果越多。这是一幅丰收的油画,山风吹过,油画波动,可是土豆花必须摘掉,不然它会与果实争营养。待到八月来临,吸满天地精华的土豆秧开始坐上金色的果实,这时的土豆根部,开始膨胀,凸起一个个小土包。土包越胀越大,直到爆裂,露出土豆,秋风中笑,金黄色的秋天就藏在黑土地里。
“开挖咧!”
镇坪的汉子,对着大山一声喊,男女老少,扛着镢头,背着篓子,开始收获土豆。每年九月,在小溪边、在山顶、在幽谷、在坳里,都是刨土豆的身影。劳动的山歌声,从柏树林传到竹林边,又从竹林边传到山崖上,此起彼伏,好不快乐。云朵来了,山上飘;山风来了,谷里蹿;狗儿来了,地头欢;牛儿来了,啃食泛黄的土豆秧;喜鹊、八哥、竹鸡子也赶来了,在翻新的黑土地上跳跃着找虫子吃;汽笛声来了,泊在山道上、村部旁,等待装载巴山的秋天。
收下的土豆,大个儿被大车小车拉走,畅销到各大城市。中个儿的,堆在堂屋、地窖、竹楼上,自个留着吃或者打成土豆粉,吊成土豆粉条,或做成土豆干。小个儿的,堆在阳光下,吸一吸白霜,做一个甜梦,成为小吃老板的抢手货,大街小巷的油炸巴山蒜泥土豆蛋,是抢手好食。
巴山腹地的镇坪,地理独特,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长寿之乡,更是土豆生长的沃土之地。这里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土豆生长期长,造就了特有的风味,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色泽上看,有金黄的、淡红的、雪白的、青紫的,色彩绚丽。从形状上瞧,有球状的、椭圆的、长筒的,这些土豆,光滑如玉,皮薄芽少,质地细密。从味道上品,面、甜、糯、软,香气扑鼻,入口不忘。特别是从雪地里挖出来的土豆,更是一绝,最适合做土豆泥,糯糯的像糯米年糕。
在镇坪,问及长寿秘诀,爱开玩笑的老人捋捋胡须说:“一口洋芋坨坨、一口腊肉坨坨;一缸子老叶茶,一壶苞谷酒。”镇坪人把洋芋的“芋”说成“乳”,调子拉得长长的,可见他们对土豆是何等的钟爱。
土豆也是干粮,炖、煮、熬、烧,都是美味。入冬,堂屋的火龙边的红火灰中,放几个土豆,等到哧哧啦啦的白烟腾完,土豆熟了,烫手的土豆在手中几倒腾,剥开皮,一缕白烟带着甜香味升腾,咬一口,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若加上烧焦山核桃仁一起吃,焦香味、土豆的香味结合在一起,裂变成另一种香味,真就是神仙的美味了。烧一颗紫色或者红色土豆,拿在手中就是一块紫玉或橘月,左看右看,不忍下口。土豆面面饭,土豆焖四季豆,土豆干炖腊肉,都是硬茬饭,汉子们干重活前,都要咥上几碗,可以管饱大半天。
镇坪土豆做起菜来,烹饪方法也是百花齐放,每一道尝过都唇齿留香。
洋芋粑粑炒腊肉,是当地大酒店里的压轴菜,传说清代就有这道菜了。将土豆去皮,打成糊状,加上辣椒粉、花椒粉、葱姜蒜末搅拌,捏成月亮状,在锅里用油煎至两面微黄,切成条状,同腊肉一起炒,配上红椒、绿椒、葱段、姜片,洋芋粑粑吸收了腊肉中的脂肪味道更香,腊肉掺和了洋芋粑粑的土豆香,可口不腻。至于清油煎土豆片,蒜蓉土豆,麻辣土豆蛋,土豆青菜泥,干土豆片焖土鸡,都登上过大雅之堂。
所以路过的游人,不少都会在农家,在菜市场带上几袋镇坪土豆回家,尝尝巴山镇坪土豆的香。而归乡的人儿,返回时总会塞满土豆或者土豆制品,把甜美的乡味带走,将浓浓的乡愁留下。
------2024年09月04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9/04/content_22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