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大文章[鲍安顺]
(2024-08-19 18:35:18)|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乡愁永恒,它宁静宏大,情韵丰沛。
乡愁多见于名人的文章里,那一字一句描述的乡愁,都有载体,都有依托。比如马思远的《天净沙·秋思》,那小到寻常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竟然是夕阳西下里,让人有了断肠天涯的共同心声。还有脍炙人口的李白《静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都是以小见大吟诵乡愁的黄钟大吕,在静夜心思空蒙的悠远情境里,在笔墨极其细腻的游子吟唱里,道出的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乡愁。
而周作人在《乌篷船》里的乡愁情绪,就是那一艘艘乌篷船,那是他的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他忘不了“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觉得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这份被乌篷船载着的乡愁,是根深蒂固的,那是民俗的记忆,也是时代的痕迹,也是文化的印记。
“小味道里的大乡愁”“老物件锁住了大乡愁”……如今,在一些地方,在极力做大乡愁文章。
还记得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缙云烧饼有多受欢迎吗?亚运村主媒体中心餐厅的烧饼窗口,最火爆时候一天可卖1200余个。差不多11年前,缙云烧饼还是街边小摊为主的时候,浙江缙云县就成立了“烧饼办”,出台品牌化、标准化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指南,还举办烧饼节……于是就将乡愁,化作一个个烧饼,看得见、摸得着的缙云烧饼。有650年历史的缙云烧饼,它的味道开始走出浙江,走向四面八方,如今烧饼店开到了西班牙、加拿大等16个国家。烧饼,成了金质名片,满载乡愁味道,引来千万游客,做大了乡愁经济,拓展了增收思路,富裕了一方百姓。
街巷建筑里,一样乡愁悠扬。山城重庆有一座百年老巷——山城巷,它坐落在悬崖上,地势高,灯光远,依着山,面对江,从山下往上看,灯光如星星闪烁,如同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所以山城巷以前也叫“天灯街”。近年来山城巷的传统风貌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缮,就为留住老重庆的历史底蕴,和那一抹忘不掉的乡愁。在山城巷的核心保护区,保留了80%的原有墙体和屋面,还有巷内的90余棵大树、30处梯步等人文景观都得到了保留。可以说,山城巷的人居空间,让重庆城市留下了浓郁的市井风情、烟火记忆。
还有苏州市姑苏区的“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项目,今年7月发布了第四批项目,包括元宁公所、曹沧洲故居、庞宅、天禄庵等16处古建老宅。这个“伙伴计划”据报道是在邀请有文化、有实力、有情怀的“伙伴对象”入驻古城,探索古城复兴新路径。我理解是以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扩展出符合现代人的新用途。例如,古昭庆寺里的鸿儒书房,就多了苏州图书馆姑苏区昭庆寺分馆、非遗专题图书馆的新身份,近3000册图书“入住”。把公共图书馆开在古建里,也是一种古今融合、留住乡愁的新尝试。
各地“乡愁锁住记忆”的探索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见人见物见生活”老城有机再生模式,将原本封闭的院落打造成一个交流空间,让原本衰败的街巷有了更多活力,成为邻里与游客和谐共享的典范。再比如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实施“双牌”保护,给传统风貌建筑挂上“保护标志牌”和“责任公示牌”,相当于上了“双保险”,让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更多的乡愁符号,加强了文化链条记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的乡愁”。乡村里的乡愁,总是让人回望。若干年前曾评选过“中国十大乡愁村庄”,当时让我知道了浙江花园村、四川宝山村、新疆禾木村、陕西袁家村、河南干河陈村等十个美丽的村庄名字,想着一定要逐个去感受,山水人文中的乡愁。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承载着文化基因,蕴藏着人民智慧,传承千年的记忆,那是中华民族的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挥之不去的乡愁,在拂去岁月的尘埃之后,也露出了历史的芳华。
-----2024年08月07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8/07/content_214773.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