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角色”一词的由来[晋川]

(2024-08-17 08:12:12)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角色”一词来源于“脚色”;而“脚色”一词最初与戏曲行当并无多大关系。


  根据目前看到的文献资料,“脚色”在宋代官场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词汇。比如在范仲淹文集中有尺牍《与韩魏公》:“其子得殿侍左班……曾申脚色状,今上呈,如有指示安排处,乞留意。”这里的“ 脚色状”就是一种履历表。宋人要进入仕途,都必须提交“脚色状”,其作用有点像今天的干部登记表。那么宋代的“脚色状”都需要填写哪些内容呢?对此,宋代赵升在其《朝野类要》卷三中有详实记载:“初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祖宗三代的功名官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崇观间,即云不系元祐党籍;邵兴间,即云不系蔡京、童贯、朱勔、王黼等亲属;召保官结罪,庆元间人,加即不是伪学。”从中可以看出,“ 脚色状”中包含了个人的主要履历信息以及政治立场。


  个人的履历以及政治立场,之所以用“脚色”这个词来表达,可能与“履历”一样,都与“脚”有关,一个人走过的路即是履历,脚所站的地方就是他的立场。而“色”指的就是种类、类别。比如我们常说的“诸色人等”。“脚色”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背景、立场,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


  “脚色”出现在戏曲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每个演员都要扮演特定的人物,而每个被扮演的特定人物都应该有明确的身份和背景,所以演员所扮演的特定人物也可以叫作“脚色”。但在戏曲中,“脚色”转变为“角色”,却是非常晚的事情。我国的戏曲,早在唐宋就有了生旦净末丑之类的分工,但一般都称作“脚色”而不叫“角色”,如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谓之女脚色。”大约在清代,部分书籍中出现了“角色”一词,如清代黄旛绰的《梨园原》中有“王大梁详论角色”等。这里的“角色”指的都是“脚色”,只是在清代使用“角色”还不够普及,只是偶然运用。直到十九世纪末,上海《申报》在戏曲报道时仍采用“脚色”一词,1907年8月22日《申报》第一次出现了“李春来慎重角色”,此后《申报》的报道多采用“角色”一词。至此,“角色”一词逐渐替代了“脚色”。


  “角色”替代“脚色”,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两者是同音字,二来“角”较之于“脚”可能显得更文雅。“角色”一词在戏曲词汇中站稳脚跟后,随着戏曲及后来影视作品影响的日益扩大,“角色”一词又被引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我们常说要当好工作中的“配角”,这里的“角色”已经是泛指我们每个人的身份了。


  “角色”一词,其本义由原来的身份类别逐渐演变到戏曲中的专用词汇,最后又重新回到了它的本意;如此一番轮回,“脚”变成了“角”,只是换了一个同音字而已。


-----2024年08月0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8/03/content_21413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