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嘉陵江诗情[和谷]

(2024-06-03 18:23:2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多年前,我正青春风华,在凤州探访过嘉陵江源头,曾踏勘过汉江的发源地,也自重庆顺流而下观赏过嘉陵江汇入长江的奇观,贮存在我走南闯北的记忆之中。遗憾的是,至今天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才有幸亲近嘉陵江边的略阳,多少有点相见恨晚的伤感。但这忧郁之情,又很快被眼下羌韵略阳的唐诗清风一样洗礼,从心底变得澄明起来。


  


  我最早知道略阳,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安建国路陕西作家协会召集的一次青年诗人座谈会上,与路遥、谷溪、晓雷、闻频、梅绍静、刘斌、王德芳等交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精神依托,尽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变换过多种文体,诗情之火焰从来就不曾熄灭过。此情源自哪里?对我来说,源自故乡童年时的夏夜睡在土炕上,祖父用指头在我后背上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自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途经我的老家同官,在县衙墙壁上写下的“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来自西北大学的课堂上,傅庚生教授声泪俱下吟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经》启蒙了我们的文学灵魂,唐诗抚育了我们的人文风骨。哪里有唐诗的遗迹,哪里就有我们的生命之歌。前不久,西安与广州举行丝绸之路双城读书会,我在羊城与作家刘斯奋为读者推荐好书。他的《白门柳》曾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获同一届茅盾文学奖。我推荐的正是民族史诗的《白鹿原》,他推荐的是作家欧阳山的《三家巷》。在广州图书馆的专柜里,我惊奇地发现了刘斯奋的父亲刘逸生的《唐诗小札》,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入门读物,1961年初版,我先后买过几个版本,辞藻优美,每每咏读,其味无穷。


  我曾于20世纪90年代在海南岛客居八年,多次造访秉承唐诗的宋词大家苏东坡的遗迹,从他诗中体悟人生命运和情感慰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常去五公祠转悠,去追思李德裕。他留下了《登崖州城作》一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回绕郡城。”另外,在蓝田《辋川图》绢本传承中,亦有李德裕与王维的关联。


  2007年,我参与过实景舞剧《长恨歌》的编剧和文化顾问之事,曾沉浸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李杨的爱情悲剧,跟罗米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与繁盛而斑驳的今天的男男女女的精神处境,又有多少共情与感念呢?


  我五十七岁申请提前退休归园田居,张罗黄堡书院及槐花诗会,信奉耕读传家的农民哲学,研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行合一于新乡土文学的探索。也来往于乡城京沪或鄂尔多斯草原之间,或梦寻、或回望、或观察,抑或远游。


  从我二十岁开始发表诗作始,或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或影视舞剧,不论如何变换文字表达方式,总是诗,尤其是不可逾越的唐诗,滋润了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亦是当今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消费的一部分。


  自从参与长安唐诗之旅的文化理想蓝图以来,深为志同道合的一群读书人的情怀所感染,在多处唐代诗人的故居与馆舍里,与先贤作心灵的对话,就觉得心境舒畅,乐不可支。唐诗之旅从帝都长安的八水边启程,流入渭水,汇入黄河,在大海与长江汇合,又溯流而上,来到了嘉陵江边的眼下的略阳。这一条广博而壮美的唐诗之旅,其网状的路线图也许还会延伸扩展至西北边塞、江南水乡、天涯海角,以至东方邻国及罗马帝都,勾勒出大唐王朝史诗所辐射的天下版图。因为鼎盛时期的唐朝,是举世无双的,帝都长安是国际顶尖级的大都市,万国来朝,诗人云集,诗风浩荡。唐末政治中心东移,如同大明宫的栋梁之材从渭水顺流而下。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在云端。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身边的嘉陵江,此时此刻在倾听千年之后的一代诗歌爱好者的呼唤吗?拂面的清风,是李白、杜甫灵魂的呼吸吗?我是听到了薛逢的吟咏“备问嘉陵江水湄,百川东去尔西之。但教清浅源流在,天路朝宗会有期。”


  略阳历来就是文人墨客行旅的流连驻足之地,于高峻难行的蜀道、险阻飘逸的飞仙阁、幽静神秘的灵岩寺,留下许多精湛的诗篇和墨宝。面对“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李白,哀叹“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饥寒交迫的杜甫,感慨“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还有宋代苏辙的“西还过此须终日,为问使君行未行。”还有吴玠的“洞踞山岭下漏泉,老龙酣睡几千年。谁将石柱敲岩唤,我是人间一散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绵延的秦岭、巴山、蜀山,由渭水、汉江、嘉陵江挽抱在中华版图的西南一隅,山水相依,以其独有的历史和自然风貌充满生命的活力,生长了中华文化的根脉。在方兴未艾的信息数字化时代,唐诗作为世界汉文化圈的文学艺术经典之结晶,则生生不息,光焰冲天。唐诗文化这一枚人类文明的珍品,在拓展旅游生态的提升和民众素养的层面,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精神原动力。


  唐诗之旅已经从长安出发,蜂拥至略阳,这壮美的行程前景似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们所到之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元稹、柳宗元、李商隐、温庭筠、韦应物等众多唐代大诗人相伴,岂不快哉!


  我听见了古代诗人们的歌唱: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让我们吟咏着这些绝妙的诗句,乘着夏日的清风,逍遥前行。


  此时,我想起了早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发现的几行字,是说我的姓氏“和”,源自渭北羌族,作为土著在漆水边栖息至今。嘉陵江则是羌族南迁的大走廊,若干年后的今天,我造访此地,真是冥冥之中与远祖的不期而遇。我来了,相聚于嘉陵明珠略阳,谈论唐风羌韵、唐诗略阳的文化主题,也是终生难忘的奇妙之事。



------2024年06月03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文心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6/03/content_20154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