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稞糌粑[李万虎]

(2024-05-25 00:18:3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我的家乡位于西北牧区的一个乡村,糌粑是那里的传统主食之一。


  高原上不适合种植麦子,具有耐寒和耐旱特性的青稞,就成了牧民们种植的主要作物。青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脂肪含量比较低,营养价值比大米、玉米和一般品种的小麦都要高。将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就成了糌粑。糌粑热量高,可充饥御寒,又方便携带。人们外出放牧或干农活时,常常会带一些糌粑。即使不存放在电冰箱或冰柜里,糌粑也能保存很久且不容易变质,因而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与其说糌粑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食物的一种形态,指的是将炒熟的主食磨成粉后,随便“攥把攥把”就能吃的食物。除了可以用青稞制作糌粑外,莜麦、红薯、麻籽等,都是制作糌粑的好材料。在炒熟的莜麦粉、红薯粉、麻籽粉里加入一些熟青稞粉,还能使糌粑更有黏性,口味也更加丰富。做糌粑的时候,要先在大灶上架一口大铁锅,烧柴火炒制青稞麦粒。锅烧热后,将洗净、晒干的青稞麦粒直接倒进锅里,反复翻炒直至青稞麦粒变成焦黄色,散发出阵阵焦香。然后,将炒熟的青稞麦粒在石磨上磨成粉,就成了最基础的糌粑粉。糌粑粉呈褐色,可以直接吃。


  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帮大人磨糌粑粉,也就是“推糌粑”。推糌粑时,还能偷吃青稞,因而乐此不疲。炒熟的青稞麦粒可以直接丢进嘴里吃,吃起来“咯嘣咯嘣”,清香满口。推糌粑的过程中,大人们会不时歇息,小孩子就会趁机推着石磨一圈一圈转着玩,也算是出一点小力。


  炎炎夏日,村民们在外放牧或在田地里劳动时,会随身携带一袋糌粑粉作为午餐。天气再炎热,糌粑粉也不容易变馊。到了午饭时分,在山上或者田边找一小块平地,拿出自带的小碗,倒入半碗糌粑粉,再从随身携带的水壶里倒入一些温水搅拌一下,糌粑就拌好了。拌糌粑也是个技术活,拌得太湿或者太干都不好吃,要放入适量的水才能将糌粑搅拌均匀,用和面的手法将糌粑捏成团,直到糌粑团既不粘手,也不松散,就可以尽情饱餐一顿了。吃糌粑不需要筷子和勺子,用手捏成形后,直接丢进嘴里,一股青稞的清香会立刻漫溢开来。糌粑很容易饱腹,可快速补充体力。


  用开水拌成的简易糌粑,仅供果腹而已,算不上美味。要想吃上美味的糌粑,就需要特别的佐料。在我的家乡,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拌糌粑。在开水里加点糖,用糖水可拌成“糖糌粑”。将煮熟的洋芋捣碎,放入糌粑粉里一起搅拌就成了“洋芋糌粑”。在糌粑团上浇上烧热的清油,搅拌均匀后,就成了美味的“油糌粑”,油香四溢。而拌糌粑的最佳搭档,当属酥油奶茶。先倒小半碗奶茶,再放入酥油、糌粑粉、曲拉、糖,用手拌匀,捏成小团后放入口中。一时间,酥油的芳香、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种种滋味混合在一起,满口生香。这样的“酥油糌粑”,我百吃不厌。


  暑假放牧时,我的午饭基本都是糌粑。母亲为我缝制了一个布袋子装糌粑,让我背在身上。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觉得饿了,我就会打开布袋吃上几口糌粑。农活不忙时,我还会带一只木碗、一小壶酥油和奶茶,拌成酥油糌粑吃。有时,我忘记带碗出门,在野外没法拌糌粑,就会直接抓一把糌粑粉,往嘴里一扔,就一口温水吃,只需几口,就能压饥。这对需要轻装在野外干活的村民来说,是最方便的充饥方式。童年时虽然家里比较清贫,但我从来没有挨过饿。


  糌粑养活了无数牧民,也体现了先辈们的生存智慧。由糌粑还衍生出许多俗语,在我们家乡,如果一个人性格懦弱无能,就会被人说是“糌粑捏的”,因为糌粑团十分松软,轻轻一碰,就会变形。“糌粑捏下的熟人”,则是表达亲密无间之意,因为糌粑是熟的,用糌粑捏下的人自然也是“熟人”。


  如今,我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很少能吃到地道的糌粑,却在梦回时无数次忆起捏糌粑的情景和那满口恣意的香味……



------2024年05月17日《西安晚报》第7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5/17/content_19796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