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华山下的旷世情谊——顾炎武与王弘撰[柏峰]

(2024-05-15 18:07:4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关中自古学者辈出,延至清初,人物繁盛,其思想学说影响天下,引起顾炎武注目。

  顾炎武,字宁人,世人尊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人,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梁启超先生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顾炎武曾四次入关中,结识关中李因笃和王弘撰等学者。 李因笃籍贯富平,乃清初关中诗坛主将,本文暂不叙述。王弘撰,字无异、文修,号太华山史,又署鹿马山人,华阴人;他是程朱理学、金石、诗文、书画方面卓然大家,有“风逼云收霞催月上”之称誉,更是“关中声气之领袖”。

  康熙二年(1663年),顾炎武首次由山西入关中,访王弘撰于华阴西岳庙南小堡内的待庵(即砥斋),遂与订交,两人一生的友谊就此展开。顾炎武与王弘撰具有相近的家世,其前辈都是明王朝的官宦,又都博学多才,精通经典,且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深深的故国情结。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顾炎武与王弘撰相约,同至北京昌平,谒天寿山及怀宗攒宫。怀宗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甲申之变,自缢于北京煤山;怀宗是清廷为他所上的庙号。朱由检死后葬于思陵,地处十三陵之西南隅的鹿马山南麓。此行,顾炎武作有《谒攒宫文》和《二月十日有事于先皇帝攒宫》诗。后一首诗中有“华阴有王生,伏哭神床下。亮矣忠恳情,咨嗟传宦者”句。“亮”,指忠正坦白之意;“宦者”指吕太监。据考证,原本这两句诗下有自注,云:“吕太监言,昔年王生弘撰来祭先帝,伏哭御座前甚哀。”顾炎武6次谒思陵,这次与王弘撰结伴晋谒,尤见其孤忠之心耿耿。

  这年秋天,顾炎武第二次入关中,住宿在潜村王弘撰家中。王弘撰在《频阳札记》里记述道:“丁巳秋九月三日,顾宁人先生入关,止于予明善堂”——这次入关,顾炎武“将筑山居老焉”。这件事,顾炎武思谋已久,想必在北京的日子里,与王弘撰有过深入交流,终于下定决心。顾炎武非常满意王弘撰安排入住太华山下“明善堂”的生活条件。安顿好后,作《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诗云:

  重寻荒径一冲泥,

  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

  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

  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飘萍垂老客,

  独骑羸马上关西。

  顾炎武为何确定在太华山下定居?主要原因,他在《三侄书》里有表述,“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而且,“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先哲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顾炎武之所以晚年决意定居太华山下,三个条件都具备,尤其是有王弘撰如此可以信赖的朋友。于是,是年秋,把原来放置在祁县戴廷栻为他所构之书堂的书籍,尽数搬至华阴。然而,顾炎武一生追索学问,颠簸路途,虽然安居太华山下,还是继续四处游历……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顾炎武从山西入关中,归太华山下。他与王弘撰重逢,格外亲切。二人朝夕相处,一起论学。王弘撰在《复汤荆岘侍讲》中写道:“弘撰以不才,又衰病侵寻,西归以来,益复惫甚。唯是与顾亭林先生朝夕同处,以古道相砥,优游山水之间,差足娱耳”——所谓“古道”,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顾炎武著述的目的甚为明确,自谓:“所著之书,皆以为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致乎治平之用。”以此观之,顾炎武与王弘撰“以古道相砥”,就是探讨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的学问,而绝不谈无益之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九,顾炎武卒于山西。彼时王弘撰正在江南游历,直至夏天才接到噩耗。他在《顾亭林徵君卒》里专门记载了此事,“深以不获抚柩一哭为憾”“涕下霑衿”,悲痛万分。次年,王弘撰将“读易庐”更名为“顾庐”,以此寄托对顾炎武的哀思。而后的几年间,王弘撰对顾炎武思念不已,过往的交谊历历在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作《哭亭林先生六首》,字字带血,句句泣泪,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友的思念和悲痛。

  此后,王弘撰曾三过顾炎武墓,焚香浇酒,祭奠先生,并有诗作。《再过亭林先生墓下作》中诉说“三年客江南,两度抚君墓”。《三过亭林先生墓下作》曰:

  与君长别九年矣,

  白马重来千里余。

  独拜荒邱凄宿草,

  更挥老泪问遗书。

  为忆神期恒若存,

  莫将封禅比文园。

  当年羊傅徒轻爵,

  何似龙门有外孙。

  王弘撰的悼亡诗,诗句凄然,读之令人酸鼻。

  王弘撰不但有诗怀念顾炎武,还把他写入自己的专著之中。在《顾炎武》一文短短的三百余字里,以自己的认识与切身感受,不仅写出顾炎武之容貌气质与性格特征,亦高度评价了顾炎武勤苦于学的精神及其精深的学问;非挚友知音不能为此文,其情谊真是旷世罕见。


-----------2024年05月1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5/11/content_19664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