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养生/健身/武术[转] |
张仲景的一张皮肤病妙方,荨麻疹,湿疹,各种瘙痒,用处多的很!
原创 青人 中国中药杂志 2023-11-11 19:02 发表于北京 610人听过
作者 | 青人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
在门诊皮肤科见一患者,一坐下就挽起袖子,只见红疹遍布手臂,不时抓手臂挠痒,患者向医生诉苦:“医生,你看我手上这么多红疹,非常痒,痒得晚上都睡不着觉,真的很难受。”
医生仔细四诊,发现患者除了红疹遍布手臂,皮肤瘙痒、皮肤稍发热以外,患者表示没有接触过虫类,望诊和脉诊为舌苔黄,脉浮数。
皮肤瘙痒是很常见的症状,相信有很多人也像上述患者一样,因为“痒”而难忍来就医。
“痒”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症状,“痒”起来浑身难受。从字面意思来看,痒症最主要的是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
瘙痒发作时,除了局部皮肤瘙痒以外,常会伴皮肤脱屑、潮红、丘疹、水疱、风团块等局部症状,痒发作时可能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该方组成配伍为麻黄6g,连翘9g,杏仁9g,赤小豆30g,大枣12枚,桑白皮10g,生姜6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皮肤刺痒者可用药渣浓煎外洗,以增强疗效。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症状呢,其原因是什么呢?
最常见是因为现代人太过于贪凉,夏天这么热,人人都喜欢待在空调屋里,还喜欢喝冰镇的啤酒,加冰的饮料,时间长了,皮肤毛孔就会被寒气闭塞住,把身体里的湿邪、热邪都关在身体里面出不来,这些湿邪热邪蕴结在皮下就成了湿疹,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皮肤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该方没有把目光单单放在清除湿热这件事情上,组方的时候仲景意识到邪气郁结在皮肤应该透发出来,打开我们的皮肤毛孔,透邪外出。
有时候人的毛孔都被堵死了,邪气的出路给堵住了,湿疹根本就透发不出来,病根还会在体内。
就好像一间很久没住人的房子,一进屋一股潮湿发霉的味道,这时候必须首先打开窗户通通风,打扫打扫家里,让这些湿气和难闻的味道从窗户散出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帮助身体打开窗户,让邪气出去的。
麻黄和生姜是该方打开窗户的重要药物。首先我 们知道,麻黄在治疗风寒感冒的时候经常用到。
因为麻黄可以发汗,因此该方用麻黄来打头阵。那具体是怎么发汗呢?发汗就是要打开皮肤毛孔,让汗顺利出来。
现代人贪凉,空调的风冰凉刺骨,大部分人都在办公室上班,空调的风并非自然界的风,而是人为的风,这种风中医叫虚邪贼风。
本来皮肤毛孔是开着,用于散热的,被空调风一吹,立马就关上了,只有麻黄才能让这种异常关闭的皮肤毛孔打开,把邪气放出来。
还有方中的生姜也是解表发汗的,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人感冒了,喝上一碗生姜汤,再蒙上被子发一发汗,只要汗一出,感冒的问题也就很快解决了。
杏仁润肠通便,引邪下行,把邪气通过大肠排出去。
这里的杏仁用的是苦杏仁,并不是平时我们吃的甜杏仁,苦杏仁经常跟麻黄是一组经典的药对,经常一起用,麻黄可以宣肺,加强肺的宣发能力,杏仁可以肃降,可以让肺气沉降不要上逆,从而让身体里的湿啊、热啊不要通过皮肤爆发,而是一直往下走,最后从大小便排出体外。
而且杏仁是植物的种仁,种仁类的药材含有大量的油脂可以润肺,可以润肠通便,从而把湿热从大肠出去。
说一千道一万,治疗湿疹总归还是要清除湿热的,怎么清除呢?
▋赤小豆祛湿,连翘清热
祛湿明星红豆薏米汤我们都知道,这个红豆就是中医里的赤小豆,很多人把我们平时食物中的红豆当赤小豆来用,这是不对的,赤小豆是细长的,而食物中的胖胖的呈椭圆形。
赤小豆通利的作用比较强,可以祛湿,还能治疗水肿,它可以把水湿引到膀胱,最后通过小便排出去,但同时赤小豆也伤津液,长期使用很容易造成津液缺乏的情况发生。
湿的问题解决了,热邪怎么办呢?
这里用了一味连翘,连翘可以疏散风热,还能清泄内热,同时连翘还可以用于各种疮疡肿毒,对于湿疹引起的皮肤溃破瘙痒再合适不过了。
▋桑白皮以皮通皮,既能清热又能祛湿
桑白皮是一种叫桑的植物的树皮,越白的树皮,药效越好,白色是入肺的,肺又主皮毛,所以桑白皮是对皮肤非常友好的一味药材。
因为桑白皮是寒凉的,可以清肺热,可以化痰、止咳,桑白皮一进入到人体内,就像是一把小刷子,能把肺里的痰湿啊、热啊,通通清理出去。
桑白皮还可以祛湿利水,可以把体内积蓄的水湿导入膀胱,再通过小便排出去。
最后,再用大枣、甘草来守护中土,保护中焦脾胃,同时甘草还有调和诸药的功效。
纵观整个方子,先是用麻黄、生姜打开皮肤毛孔,给邪气以出路,再用赤小豆、连翘、桑白皮来清热祛湿,再用杏仁引邪下行,最后用大枣、甘草守护脾胃,这一通操作下来,透达了毛孔,清除了湿热,让我们的身体由内到外变得干干净净,清爽自在。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原创投稿/商务合作:cjcmmxinmeiti@126.com(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
————中国中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