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每日一诗 1588]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师勇 益昌学圃 2022-12-16 06:06 发表于河北
赠杜二拾遗
盛唐·高适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
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
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益昌学圃
【注释】
杜二拾遗:指杜甫。唐人题名赠诗,要写诗人的排行,杜甫在杜家兄弟中排行老二。也称官职,拾遗是杜甫此前当过的最高官职,虽此时已是一介布衣,但高适出于尊重,还以这个官职相称。
招提客:指暂时住在寺院的客人,因为杜甫借宿浣花溪寺,故有这种称呼。
难:诘问。
剩欲:犹欲、颇想。
草玄:汉哀帝时,奸佞用事,趋炎附势者个个飞黄腾达。扬雄并未随波逐流,他以写作《太玄》,淡泊自守。后来,人们就用“草玄”指淡泊势利,潜心著述。
益昌学圃
【背景】
高适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风刚劲雄健、慷慨雄浑。高适一生身世坎坷,早年东奔西走,渴望建功立业,晚年却深受老天爷的眷顾,升任刑部侍郎,成为盛唐诗坛最显达的诗人。
高适和杜甫从742年起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杜甫《遣怀》)两位老友经常有诗歌唱酬。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的资助为生。“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高适显然就是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之一。杜甫在生活困难时也曾直接向老友高适呼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证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经历李白、王昌龄两位朋友的变故后,高适对杜甫这一旧交显得异常关切,他比杜甫年长八岁。高适759年5月入蜀,同年12月杜甫也入蜀。764年3月高适离开成都返京,杜甫于765年夏离成都赴奉节。高适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职的几年,大体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时期。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流寓巴蜀,刚到成都时,暂时寄住在浣花溪寺。当时高适为彭州刺史,知道杜甫的情况后,苦于路途遥远,无力相助,于是便以诗寄赠。
杜甫收到高适的诗后,深受感动,于是便写了一首唱和诗。
酬高使君相赠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诗的大意是:古庙里僧侣廖落,香客稀少,自己才得以住在空出的客房。虽然条件艰苦,好在有故人供给禄米,还有邻人提供蔬菜。寺院里的双树容许我聆听佛法,三车也愿载书给我阅读。可是自己却不敢效仿扬雄起草《太玄》,不过我却非常自信,自己写的诗赋可以与司马相如相媲美。
杜甫的诗没有一句怨言,也不见一个愁字,反而充满了自信,展现出诗圣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
益昌学圃
【赏析】
高适的这首诗情真意切,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怀之意。高适想象杜甫在寺院里条件艰苦,又怕他无法融入僧侣们的生活,所以劝他要保持恬淡襟怀,克服暂时困难,不要过于悲伤,任运随缘,安心著述,生活一定会慢慢好转。
首联“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寺院是给僧侣们传道的地方,你恐怕只能与自己讨论诗文了。
颔联“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缭绕的香火,不时地飘入你居住的小院;僧侣们端着饭碗,频繁地经过你的房门。
颈联“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杜甫住在浣花溪寺,得与高僧复空亲近,还听高僧们讲经说法。高适鼓励他听法要提出问题,向讲经者诘难,寻阅佛经颇想详细阐发。这里是用典,《高僧传》:支遁讲《维摩经》,遁通一义,许询无以措难,询设一难,遁亦不复能通。
尾联“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草”是书写,“玄”指汉代文豪四川人扬雄所写的名作《太玄》。高适在这里是说,你以前那些诗篇与《太玄》一样著名,此后你还会写些什么样的作品呢?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成都宅邸又名草玄堂,高适借以向杜甫索诗。杜甫在答诗中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自谦不敢像扬雄那样著经书,但像司马相如那样创作诗赋倒是可以的。
杜甫的诗歌,在他生前便已经好评如潮,声名远扬,有许多知音。杜甫为人,少年老成,结交朋友有一个特点,“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就是说,他不太瞧得起同龄人。因此,他交往密切的朋友中,有不少比他大许多的人,包括高适、孟浩然、李白、王维等。
这首诗表明了高适对杜甫生活的关心、人品的赞许、诗歌成就的肯定。言语之间,官运亨通的高适有自愧不如的意味。
益昌学圃
【作者】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